人民網記者 郝孟佳
2025年03月07日08:30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浙江大學傳承百年的‘求是創新’精神,是浙大人的精神坐標,始終貫穿於我們教學、科研、育人全過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傳承與發展的內在基因,是貫穿辦學治校最深沉最持久的動力源泉,並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任少波曾帶隊到多家校友企業進行調研,並由此加深了自己對求是精神的理解。“校友創業故事給我許多啟發,我理解為高度的專注和專業化,追求技術極致的理想主義,所以新時代對求是精神的理解,可以加個‘真’字,即守好本分、抓住本質、錨定長遠,做正確的事,堅持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胸懷夢想,踐行長期主義,努力探尋世界的本真。”任少波說。
完善大學精神文化建設體系
在談到校園文化建設時,任少波表示,要構建浙大人的精神文化共同體。“學校把辦學成果轉化為優質的文化育人資源,並將其同步轉化為社會傳播產品,講好‘求是大先生’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創作弘揚大學精神文化的文藝精品力作,引導激勵畢業生承擔國家和社會責任,努力拼搏建功立業。”任少波說。
“打造浙大獨特的精神文化標識也很重要。”任少波介紹,浙江大學一直聚力打造更高辨識度、更深浸潤性、更廣影響力的浙大文化標識。
“此外,還要完善大學精神文化建設體系。要加強對大學文化建設的戰略謀劃,重視精神文化建設體系的規劃完善,設計和推出具有代表性的項目,讓大學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任少波說。
培養具有真正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中堅力量
“浙大畢業生中涌現了眾多優秀的創新創業者,是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大環境分不開的。除了他們個人和團隊的努力奮斗,許多因素綜合促成了他們的成長。這方面包括浙江省、杭州市良好的創新創業土壤、政策支撐和生態環境熏陶,浙江大學與杭州市名城名校戰略互動與雙向賦能。也與浙江大學長期堅持的育人為本的理念、科教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以及求是創新文化傳統密不可分。”任少波說,浙大要培養的,不僅是一屆一屆帶有名校光環的畢業生,更是為中國培養具有真正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浙江大學在這一點上,目標從未更改,步伐一直堅定。
任少波介紹,學校一直十分重視弘揚和踐行求是創新的精神作風,鼓勵學生進行有使命感的學習與務實的追求結合。浙大四校合並以來更把“創新型”寫在辦學定位上,把創新引領的創業作為辦學的特色品牌,注重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和創新創業創造精神的人才。
“誠勤、篤實的求是精神影響了一代代師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特別注重在求是之上突出創新。” 任少波表示,學校將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以及浙江精神有機融入大學教育,引導師生把家國情懷切實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強化青年大學生的務實開拓精神,推動學生在創新創業創造中健康成長。
任少波介紹,在科教產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中,學校一直強調教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給學生,特別是研究生提供較為豐富的科研實踐和生產實踐資源與機會,讓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得到實在的提升。”
“學校系統謀劃設計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既有課程也有平台載體,不斷擦亮創新引領創業教育的品牌。”任少波告訴記者,學校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本科生培養方案,開設“X+創業”或“X+創業管理”等聯合式課程,超八成本科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實踐。
任少波表示,學校還提供創業孵化空間,從技能培訓、項目優化、融資對接、創業落地等方面,支持在校師生早期創業活動,培育科創企業,並為優質科創項目提供科技金融等支持保障。
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程內容全新升級
談及人工智能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任少波介紹,學校自1978年起,開始招收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於2019年成為全國首批設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並設立全國第一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在專業學科布局方面,學校於2019年啟動實施面向2030的學科會聚研究計劃,推動“AI+X”交叉學科和交叉專業建設。2024年,學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今年起,學校啟動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程ABC和出版通識教材,AI+X微專業從1.0邁向2.0,課程內容全新升級。”任少波說。
在課程教材建設方面,任少波介紹,學校建成了100余門人工智能本研交叉課程,牽頭編撰“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60余本。發布了《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紅皮書(2024版)》,全面升級人工智能類課程體系,啟動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學改革,設立了一批重點改革項目,建設了一批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交叉課程。
任少波表示,在平台支撐條件方面,學校研制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自主研發“慧學”外語智能學習平台,升級迭代“學在浙大”“教在浙大”“智雲課堂”等智慧教學平台,建有人工智能領域腦機智能、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系統、區塊鏈與數據安全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人工智能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台。
全面推進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學改革
談到面向未來的發展,任少波表示,浙江大學將進一步優化人工智能專業交叉布局,全面推進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學改革,前瞻探索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應對日益加速的科學技術變革與教育范式變革。
任少波談到,一是革新教學方法,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強調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強化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利用智能技術支撐教學方法的改革,全面賦能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和教育創新。
二是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創新能力培養。通過系統化的科教融合體制機制設計,將人工智能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面向本科生開放人工智能重大創新平台,引導學生早進實驗室、進課題、進團隊,強化人工智能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三是建設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支撐平台。加強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將深度學習架構在不同學科專業知識之上,開辟數據驅動和知識引導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新模式。研發賦能教育的個性化推薦、內容摘要生成、合成內容甄別等工具集,為進一步實現精准教學、大規模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統籌共建算力網節點資源,進一步深度匹配高校科研創新的算力需求,形成開放協同的算力創新生態,全面支撐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
四是出台師生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和指導規范。從數據隱私與安全、版權與學術誠信、倫理與公平、數據准確性與監管機制、能力培訓和批判性思維培養等多個維度出發,綜合考量實際應用需要,提供師生人工智能相關的系統性和規范化的指導文件,確保師生在應用人工智能於教學、學習中的合規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圖/實習生高雲晴、實習生湯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