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新技術為隔空充電提供更多可能

2025年01月16日08:4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技術為隔空充電提供更多可能

飛行中的無人機、正在移動的智能機器人,都可以遠程隔空充電,科幻小說裡描述的場景有望成為現實。

近日,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龍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崔鐵軍課題組共同研發的一種自適應無線傳能技術,可以用類似Wi-Fi的無線傳輸方式,將無線能量實時、高效地聚焦並傳輸到動態的終端設備上,實現無電池供電的感知、計算和通信。

在李龍看來,這項研究是面向無線傳能、感知、通信一體化領域的探索,未來有望為萬物智聯的傳感器設備進行無線供電。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

邊移動邊充電

無人機廣泛應用於高空拍攝、物流配送、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等諸多領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硬件也走進人們的生活,但續航能力卻始終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如何為這些智能設備提供可靠、持久的能源供給,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無線能量傳輸技術的突破,意味著未來的智能設備有望擺脫傳統電池和有線充電設施。

“我們針對精確近場無線定位、自適應無線能量傳輸、高效無線能量收集等問題,構建了一種基於雙頻超表面、卷積神經網絡近場定位的自適應無線傳能網絡。它能進行同步的目標感知定位和波束調控,進而實現自適應追蹤的無線能量傳輸。”李龍說,這項研究在動態無線能量傳輸和無線定位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傳統的無線充電技術主要依賴於近距離、接觸式的電磁諧振感應,其效率和適用范圍受到空間、距離、環境、設備等制約。

李龍課題組研究的基於電磁超表面的輻射式無線能量傳輸與接收技術有望突破這一瓶頸。這種技術宛如“智慧大腦”,它能通過目標感知和環境交互實現智能化調整電磁波傳輸參數,並根據周圍環境變化及設備實時需求,提高無線能量傳輸效率,精准且高效地為設備輸送能量。

與傳統的無線充電方式相比,自適應追蹤的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有望支持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終端設備,在移動過程中進行穩定、高效的非接觸式無線充電。團隊成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夏得校說,這項技術是電磁超表面在無線傳能領域的創新和突破,促進信息超表面研究沿著智能化、多功能方向發展。

厘米級跟蹤定位

如何精准定位移動中的智能設備?這是實現遠程隔空充電的關鍵。

研究人員將超表面能量接收整流過程中產生的二階諧波作為定位信號進行反饋,結合超表面時空編碼技術和卷積神經網絡,首次在單發單收系統上實現了3厘米分辨率的近場定位精度。

研究人員介紹,他們構建了一款雙頻共口徑的可編程超表面,用於實現全雙工的輻射調控和目標感知。他們還設計了用於無線供電的傳感器終端,由此對射頻能量進行高效收集和直流轉換,實現無電池的環境數據感知和計算,並將感知的數據通過藍牙進行上傳。最終,研究人員利用雙頻超表面上的陣列,對來自終端設備的定位信號進行時空編碼調制。在前期完成網絡訓練的基礎上,通過卷積神經網絡終端實現快速分類及精確獲取位置信息。

夏得校說,在這一系統中,超表面不僅能實現精確的目標定位,還能根據實時變化的環境和目標,進行靈活的能量聚焦,實現跟蹤式隔空輸能。

無線充電技術的前景廣闊,隨著規模化生產和技術升級迭代,其應用成本也將逐步降低。經濟實惠的無線充電技術,可為大型智能倉儲、可植入醫療設備及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更便捷的充電解決方案。

“我們的研究通過引入信息超材料技術,為非接觸式設備能量信息同傳提供了一套高效且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一探索不僅能拓寬學術視野,更有望加速無線充電技術在未來應用場景中的實踐與普及。”李龍說,自適應無線傳能技術將推動6G物聯網、信息超表面、智能無人機等行業的發展,具有應用潛力。(記者 王禹涵)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