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評教成為連接師生、改進教學的橋梁

2025年01月14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評教成為連接師生、改進教學的橋梁

又到期末。除了復習備考外,大學生還面臨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評教。“每學期末,我都要給授課教師打分。學生所給出分數的高低與老師的評優評先等息息相關。”北京某高校研二學生劉佳告訴記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學生評教目前已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管理中的常規性工作,並在持續推進和完善中。近年來,為引導學生參與評教,多所高校開始將評教與學生查閱成績相關聯。“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先給老師打分,才能看自己的成績。不打分,隻能看到挂科成績,其他都看不到。”劉佳解釋說。

如今,評教評學這一常規工作遇到了新問題,也產生了新矛盾——“將查成績與評教關聯起來,評教還能客觀准確嗎?有些同學直接點一連串‘優秀’,直到點完為止,隻為早點看到成績單。”劉佳說,“這樣的評價結果,真能體現這位老師教學的好壞嗎?我看未必。”

大學生評教,旨在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目前遇到的問題和瓶頸,應如何解決?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

僅憑個人喜好評教,無益於教學質量提升

對於評教,天津某高校大二學生張恬藝很是支持。每次評教時,她都會仔細瀏覽問題,並給予老師客觀評價。張恬藝認為:“老師教學好不好,應該由學生說了算。”

她記得,去年她和同學在評教中對一位老師提出了建議,第二學年,這位老師便改進了教學方法,增加了外出實踐教學的比重。“很明顯,老師聽取了我們的建議。聽學弟學妹說,教學效果特別好。”張恬藝高興地說。

“這便是評教的意義所在。學生評教,絕不僅僅是根據個人好惡給老師打個分,而是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給出中肯評價、提出期待和建議。這樣,老師就可以站在學生視角對教學實踐進行深度反思,進而改進教學質量。比如,一位教師通過評教得知學生更期待互動式教學,便增加了案例討論環節,課堂氛圍立刻生動了起來。”在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梁欽看來,評教就像一份“教學體檢報告”,可以為課程問題提供精准診斷。“教學內容太理論化、學生不適應老師課堂節奏等問題,都可以通過評教數據顯現出來,為教學改革提供針對性建議。學校可據此調整課程設計,就像醫生根據體檢結果制定治療方案一樣。”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公欽正認為,相對於容易量化的科研評價,教學活動具有更強的情境性、互動性、完整性,諸如教學熱情、課堂活躍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等要素共同形成完整的教學效果,很難被機械拆解,更不能用生硬的指標量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學生的思維啟迪、知識獲取等主體感知與切身體會顯得非常重要。將學生學習體驗作為教學活動評價基礎,能較好解決傳統教學評價難以量化的問題,是評價教師授課水平和教學成效的有效方式。”

“客觀來說,學生評教的確發揮了保障教學質量的作用,讓教師對教學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願意根據學生意見與反饋優化課程內容、反思教學過程,從而使得學生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增強、學習主動性提升、課程關注度提高,進而使大學課堂的氛圍、學生學風得以改善。”公欽正說。

不能讓非教學因素影響評教信度

然而,在評教過程中,學生們也有著不同聲音。

即便已從大學畢業多年,但關於“評教”的記憶,總不時在張潔雅腦海閃回:“某次評教,有同學對一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提了點意見,這位老師知道后非常惱火,要求我們每個人把評價截圖發給他,並‘威脅’說一定要找出那個提意見的同學。”

這件事最終雖不了了之,卻仍對張潔雅和同學們的評教熱情造成了很大打擊。

北京某高校研二學生劉希上個學期沒參加評教,因而被輔導員打電話催了好多次。“完成評教又怎樣呢?老師該教我們的也教完了,改不改的,對我來說意義不大。隻為能查看課程成績嗎?”到最后,劉希也沒給老師打分。

“目前評教存在兩大矛盾:一是評教體系的操作便利性追求與教學過程復雜性存在矛盾,導致評教結果無法全面反映教師教學水平和效果。二是評教過程的客觀、公正性追求與學生個人喜好和隨意性存在矛盾,導致評價結果存在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羅志敏表示。

梁欽對此也表示認同:“一方面,學生評價標准帶有主觀色彩,易受個人情緒或外部環境影響。如課程難度高或成績不理想時,學生可能出於個人情緒給教師打低分﹔而在關系較好的情況下,學生又可能基於人情給出虛高評分。這些非教學因素,削弱了評教信度,使其難以全面、客觀反映課堂實際。另一方面,評教的短期效應削弱了其對教學質量提升的長遠價值。一些教師為了獲得更高分數,可能傾向於迎合學生,比如降低課程難度或減少學術挑戰性,導致了‘高分低質’現象。這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核心目標,無法真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思辨能力提升。”

“反饋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公欽正指出,學校往往在期末甚至在公布課程成績前集中收集評教數據,接著便是假期。當教師收到具體反饋時新學期已經開始,教師難以據此及時改進教學,評教促進教師發展的作用無形中被削弱了。“此外,多數評教結果僅止步於簡單的平均分、得分率統計,忽視了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年級、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差異,難以支撐教師精准定位教學問題、實施針對性改進。”

系統優化評教指標,及時反饋評教結果

如何進一步優化大學生評教制度,使其真正體現價值?

“評教制度具備理論基礎和實踐價值,但要正視並及時糾正其中存在的操作性問題。”公欽正表示,應優化評教指標體系,規范評價過程。在制定具體評價標准時,可組織教師和學生代表與相關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從學科專業特點、課程類型等多維度出發,設計細致的評價指標,必要時可佐以具體案例說明,使學生在評價時有明確依據,從而減少主觀判斷的隨意性。學校可制定評教指南,對具體評價標准作出明確界定,確保師生對相關標准的理解一致,避免個體認知偏差帶來的主觀性。

梁欽建議,應引入多樣化評價維度,將學生評教與同行互評、校方督導反饋等方式結合起來。評分可細化為更多具體指標,如“教學方法”“內容深度”“學生參與度”等。還可結合多樣化數據來源,如課堂錄像分析、學生學習成果追蹤等,構建更為客觀的評教體系。

“反饋”,是多位專家強調的關鍵詞。羅志敏說,學校應第一時間將評教數據反饋給任課教師,並在學期結束前為教師提供評教報告。同時,建立學生對評教結果的反饋渠道,以便學校及時了解並解決評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梁欽看來,將學生評價轉化為教學改進實際行動,是優化健全評教制度的關鍵所在。“為此,學校需建立清晰的反饋與改進機制。例如,對連續評教得分較低課程,校方應及時介入,安排專項督導調研,了解具體問題,並為相關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培訓或資源支持。同時,對於評教中表現優秀的教師,應給予表彰和獎勵,以鼓勵持續教學創新,形成良性循環。”

“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加強對評教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分析,為教師提供個性化、針對性改進策略。”公欽正說。

“建立科學的評價維度、構建有效的師生溝通機制,以及深度應用新技術,隻有基於三者的系統優化,評教制度才能為教學質量提升提供動力,才能為連接師生、改善課堂體驗搭建橋梁,進而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梁欽總結道。

(記者 晉浩天)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