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建中: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法治保障
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 27日,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人民網2024大學校長論壇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初心報告廳”舉行。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時建中表示,高校做科研的使命就是要服務中國式的現代化。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時建中發言。任峰濤 攝
時建中認為,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包括三個內涵。第一,這些成果必須具備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能性。這意味著高校的課題研究必須緊密貼合國家需求,關心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隻有選擇那些與這些領域緊密相關的課題時,科技成果才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轉化必須是可行的。這意味著在具備必要條件和經過必要程序后,這些潛在的生產力能夠切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第三,科研成果轉化對於經濟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轉化不僅具備了可能性,還擁有了切實的可行性。
在談到高校應該如何更進一步地強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時,時建中表示,高校無論是在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方面,都應融入科教融合的理念。科教融合應當轉化為具體的實踐,高校要鼓勵學生實質性的參與到老師的科研活動當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時建中談到,科研成果轉化意味著大學與社會、企業之間需要建立常態化的交流機制,打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對接好需求端和供給側,這樣才能更好地縮短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時間與路徑。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不敢轉、不想轉”的問題,時建中表示,“不敢轉”主要源於科技成果轉化面臨市場與法律雙重風險﹔“不想轉”或因轉化激勵不足、轉化成本偏高、成果自信缺失﹔“不會轉”則表現為轉化能力欠缺。針對以上問題,應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法治保障,優化激勵機制,提供專業服務,提升服務效能,為科研成果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書架邁向貨架鋪就堅實道路,使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價值,激活創新。
時建中認為,法學研究的一個使命,就是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化解轉化過程中的后顧之憂,維護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各方的權益,規范科技成果轉化行為。(郝孟佳、實習生陳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