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更多國際傳播高水平人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離不開眾多國際傳播高水平人才的努力。國際傳播人才包括多語種外語人才、公共外交人才等。培養更多國際傳播高水平人才有助於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大力拓展國際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新時代新征程,完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將為講好中國故事、助力國際傳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讓更多國際傳播人才講好中國故事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與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展開,國家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大幅度提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應當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發揮重要作用,培養更多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人才,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引導人才堅定理想信念,始終站穩中國立場。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不僅要把握國際共性,更要扎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國際傳播人才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用外語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更要講好當代中國的實踐故事。通過構建鮮活生動、緊貼實踐、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鮮明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全球視野。要引導國際傳播人才關注世界形勢及其發展變化,融入和平發展的世界主題,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有益理論觀點和優秀學術成果,融入時代發展要求。要廣泛深入了解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事務,透徹把握其他區域、國家、民族的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精准化,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讓國際社會聽得懂、聽得進、聽得信,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助力實現人類文明互通、互鑒和共榮。
構建多學科交叉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互聯互通的程度不斷加深,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包括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式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高校要從社會需求出發,創新完善學科體系,推動學科轉型發展,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強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創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舉措。
一方面,通過文理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體系,掌握數據科學與語料庫研究、網絡與新媒體技術等交叉前沿學科專業技術的能力。重視大語言模型、數字化運營與管理等融合型課程開發,重視語言智能實驗室、人工智媒實驗室等跨學科平台建設在深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中的推動作用,培養學生應用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探討新技術的思維,以及運用新技術對人文社會科學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激發自主創新的活力與潛力。
另一方面,通過多學科協同育人體系,在實現精通一兩門外語的基礎上,培養豐富的人文素養。在新文科背景下,推進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之間的融通,加大文史哲等通識課程建設。通過課程共享、研究團隊融合等方式,促進專業優化,夯實課程體系,著力拓展知識結構,加強人文情懷、道德品質與創新思維培養,有效提升人才的全球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
打通從教到用的培養全鏈條
當前,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手段。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要注重學科落地實踐,切實提供實踐機會和平台,積極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教與學范式轉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教師要通過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機器翻譯等新興技術革新國際傳播教學手段、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規劃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用好虛擬現實課堂等教學實踐平台,打造沉浸式教學環境,將傳統課堂移至仿真實訓室,通過情景式、項目式、模塊化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增強能力,形成互聯網思維,最大限度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找准社會服務切入點,在實踐中拓展國際傳播人才綜合素養。積極探索建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通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將高校教育與市場人才需求緊密銜接。打通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引導學生投身實習、志願活動等社會實踐,構建以實踐技能為導向的職業能力體系,從而促進國際傳播人才核心素養和技能的生成。
總而言之,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要探索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傳播體系,既要積極堅持開放融通的辦學之道,更要擁抱智能智慧的變革之道,推動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理解世界、擁抱世界、走向世界,更好地站上世界舞台,身體力行成為中國文化的詮釋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
(作者:費俊慧,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