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宿的“守藝人”(千行百業看海歸)
在德格縣麥宿鎮的扎堪倉黑陶工坊,達瓦卓瑪(右)向工坊主理人降擁格乃了解工坊近期的經營情況以及新品研制進展。 |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位於深山腹地的麥宿鎮以唐卡繪畫、銅鑄造像、牦牛絨編織等藏族傳統手工藝聞名,鎮上30多個手工藝作坊裡,匯集了2000多名工匠。
出生於手工藝世家的達瓦卓瑪是麥宿鎮“欽樂工坊”的主理人,她的父親是麥宿宗薩的第六代欽樂(青銅工藝)傳人。2012年,達瓦卓瑪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留學。回國后,她創新產品形式,打通新的銷售和宣傳渠道,希望能將當地的山川風物、匠人佳作,帶到雪域高原外的更多人身邊。
給老手藝找到新出路
電話那邊,達瓦卓瑪的聲音聽起來始終笑呵呵的。
“我沒什麼特別的,是個‘村姑’嘛。現在無非書讀得多一點了,成了留過洋的‘村姑’了。”還是樂呵呵的。
她實在是自謙過了頭。對於利瑪銅鑄造工藝的傳承,從小鮮有機會離開大山的達瓦卓瑪有一份敏於常人的直覺:父親埋頭於雕琢技藝,簡單、純粹,但面對工業化產品的沖擊,單靠技藝還遠遠不夠。
利瑪銅又被稱為利瑪合金,主要用於藏傳佛教藝術品鑄造。“利瑪”二字源於藏文音譯,利瑪銅中還含有不同比例的金、銀、鐵、鉛等金屬元素,以及金剛石、五色琉璃等珍貴礦物,因成分比例不同,制物呈現出斑斕色塊。
酒香也怕巷子深。達瓦卓瑪深知,得想辦法提高產品知名度。
“傳統手工藝制品在價格上不具備優勢,我們以前又缺乏銷售渠道,產品賣不出去。工坊還有很多匠人等著發工資,每到年底父親都在到處借錢給大家發工資。那時候我們懂工藝的匠人很多,但真正懂商業的人太少了,必須開拓新的市場和用戶群體,隻有這樣才能將這門手藝更好傳承下去。”在拿到貝佩絲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后,達瓦卓瑪更堅定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學商科,回來后給匠人們的老手藝找到新出路。
早些年,達瓦卓瑪做過導游、翻譯,為慕名趕來的游客介紹麥宿的手工藝作坊。慢慢地,她開始用鏡頭來拍攝創作,記錄巧手匠心。
2013年,達瓦卓瑪創作了一部關於麥宿地區傳統泥塑手工藝的紀錄片——《宗薩泥塑》,獲得了包括國際手工藝攝影大賽一等獎在內的多個獎項。
從攝影師、策展人到主理人,達瓦卓瑪說,自己最喜歡做的是“守藝人”。她要在川西山谷守好這些手藝,也要幫它們“吆喝”出山,“吆喝”到國際市場上。
“麥宿手造”匯聚手藝人力量
達瓦卓瑪的弟弟達瓦扎巴自幼有一雙巧手,偏愛手工藝﹔達瓦卓瑪在鑄銅上略顯笨拙,但學習成績不錯。彼時,當地願意送女孩子外出讀書的家庭並不多,因材施教,父母的開明與遠見,讓姐弟倆得以各自發揮所長,直至今日。
年輕人的回歸,讓老手藝迎來了發展新機。返鄉后,達瓦卓瑪與弟弟一同創業。姐姐開拓渠道,弟弟深耕手藝,倆人把“欽樂工坊”經營得有聲有色,規模不斷擴大。
為了開拓市場,達瓦卓瑪奔赴全國乃至世界多地參加展覽展會,接觸更多潛在客戶,同時,她積極搭建線上平台,擴大銷售渠道。為了獲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她在產品設計上積極創新,開發出項鏈、戒指等輕量時尚文創產品。為了深入挖掘每一件利瑪銅作品背后的藏族文化傳統,她邀請藏族畫師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手繪畫作,將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融於筆尖。
拿到一件產品,消費者隻要掃描識別二維碼,就能了解產品制作背后圖文並茂的故事。
2019年,德格縣投入1400萬元,對麥宿鎮19戶民俗手工藝傳承人進行扶持。如今,這19個成規模的手工藝工坊已吸納麥宿鎮2000多人就業,佔到該鎮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2021年,公共品牌“麥宿手造”正式注冊,鎮子裡每座工坊門頭上由此擁有了“麥宿手造”的標識。
近年來,得益於德格縣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更多“麥宿手造”有了走出深山的機會。小鎮上的一些手工藝品甚至出口到了海外市場。
想要一起做好藏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手藝人“抱團取暖”,互相成就,達瓦卓瑪深知這一點。從去年開始,她開始為工坊主理人做培訓,講述自己的經驗,如何用好多平台,更好對外展示傳統制作工藝。
對這個曾遠赴大洋彼岸求學的姑娘而言,跨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讓她更深刻地意識到,當多元文化相遇時,保持傳統文化自身的獨特性有多重要。“學習是雙向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帶來新的靈感與認識。傳統手工藝的技藝源自本土,在融入世界的時候也要保持自我。創新的是渠道與產品,工藝的內核始終不曾變過。”
推出文旅融合項目
如今,“欽樂工坊”的生產車間常常一派熱鬧場景——
手工藝人細細鏨鑿,幾十種鑿刻的長釘輪番使用,硬幣大小的青銅吊墜上逐漸顯現出精美的花紋雕塑,造像輪番敲打的當當聲,回響在川西高原之上……
達瓦卓瑪說,工坊現在的訂單源源不斷,這是她在幾年前剛拿到父親的接力棒時想都不敢想的場景。
純手工制作的工藝品,正在不同年齡段消費者中得到青睞。這也直接體現在了“欽樂工坊”的銷售數據上。
“產品賣得很好。除了一段時間出現下滑外,我們每年的銷售額增長都在一倍至兩倍間。今年,產品出口額也在增長,佔到總銷售額的20%—30%,歐美地區一些消費者也對這些產品感興趣,藏區企業的出口能力和國家的支持為手工藝走出國門提供了機會。”達瓦卓瑪說。
最近,達瓦卓瑪牽頭制作的《2024麥宿手藝工坊地圖》火熱出爐。在這幅手繪地圖上,一座座工坊錯落有致地排列於綿延山脈間,集中呈現在了世人眼前。達瓦卓瑪在其中標注了每座工坊的來歷、工藝以及匠人的聯系方式。在她看來,以社區的形式活態呈現整個麥宿的手工藝發展,將產生良性聚集效應,為這片土地增色。
“欽樂工坊”如今擁有39位匠人,達瓦卓瑪准備在藏歷新年后再招三四名工匠。如今,工匠雖以中老年為主,但也出現了00后的身影。“從產品上看,以前造像類大概佔到我們產品總量的九成,日常文創產品在一成左右,現在基本是對半分,文創產品的銷售額增長很快。”她說。
2025年即將到來,達瓦卓瑪有很多新打算。她准備推出手工藝體驗課程,增加文旅融合項目,將民宿、手工藝體驗、手工藝游學等相結合,其中,還有面向國外藝術家的手工藝體驗和文化游學。
“我希望能推廣傳統手工藝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在過程中我們也會探索一種更可持續地傳統手藝發展模式,在傳統與商業中尋找平衡。”達瓦卓瑪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