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年輕網絡博主制作原創精品,展現國風國潮——

用視頻豐富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本報記者 李 貞
2024年07月25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①:王莘閣在工作。
圖②:王莘閣復刻的三星堆黃金面具。
圖③:雁鴻展示她制作的工藝品。
圖④:雁鴻國風研習技藝館。
圖⑤:張含亮在進行武術視頻拍攝。
圖⑥:張含亮拍攝用的兵器道具。
本文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潘旭濤制圖

傳統武術、民樂戲腔、非遺手工藝……近年來,國風成為頗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熱潮。嗶哩嗶哩網站數據顯示,去年,該平台國風類視頻投稿量超745萬,吸引2.2億傳統文化愛好者觀看。

不少年輕網絡博主,特別是UP主(視頻上傳者)熱衷於以各種方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拓展國風、國潮的當代表達。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UP主,聽他們講述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場景、為國風注入新活力。

“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

位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鴨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21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了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等重要文物。

這則消息觸動了一名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他叫王莘閣。

“在這批出土文物裡,最讓我心潮澎湃的是一張黃金面具殘片。從新聞畫面裡,我看到它大氣庄重,但因為是殘片,隻有一半,又很神秘。”王莘閣很好奇,這個流光溢彩的面具在幾千年前誕生之初是什麼樣的?

琢磨來琢磨去,王莘閣決定自己做個黃金面具的復制品,並將制作過程拍成視頻記錄下來。

之前,王莘閣以網名“才疏學淺的才淺”開設了視頻賬號,平日裡分享自己手工制作的一些玩具、模型。“我喜歡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做過榫卯結構的凳子以及油紙傘、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品,但做黃金器物還是第一次。”

為盡力重現黃金面具的原貌,王莘閣花20多萬元買了500克的金磚。最終,他用15天時間,一錘錘地敲,竟然真做成了。“在打造面具的過程中有很多困難。比如怎麼掌握敲打的力度,既要把金片打出面具彎曲的弧度,又不能敲破。另外,三星堆出土的原件是殘缺的,剩下的部分是什麼樣?我隻能不斷查閱論文資料去補全,包括面具上眉毛形狀、耳朵紋理等細節。”王莘閣告訴記者,自己可能錘了幾萬下,才終於完成面具的造型。“有網友看了我拍的視頻,留言說‘千錘百煉中,或許就有一次敲擊,與我們的祖先心意相通’。確實,復原的過程就像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在親身感受3000多年前古代工匠的心路歷程,這樣的經歷太神奇了。”

古蜀人的精湛技藝、靈感智慧,令王莘閣欽佩不已。這則視頻也一夜爆火,讓王莘閣的粉絲量激增。王莘閣意識到,自己可以繼續在復刻古文物這條路上走下去。“國風的流行,為我這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的舞台。既然有這麼多網友喜歡,我決定繼續多嘗試。”

王莘閣在自己的視頻賬號中開設了一個新欄目——“叩古問今”。三星堆金杖、戰國水晶杯、陶三足炊器……這些珍藏於博物館的文物,王莘閣都一一制作出了復刻版。僅在嗶哩嗶哩網站上,這組視頻的點擊量就超過了3000萬。

“大家在博物館裡看展品,隔著一層玻璃,始終會有點距離感。而我自己重新將它制作一遍,大家就能一起見証這個物品可能是如何誕生的,仿佛讓國寶‘走出’博物館、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也讓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了。”王莘閣覺得,這是自己的視頻廣受網友喜愛的原因。

今年2月,王莘閣復刻的三星堆黃金面具和金杖,在上海博物館“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展出。這讓王莘閣倍感榮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光輝,作為當代中國年輕人,我們理應擁有文化自信,並通過各種創新的形式去弘揚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同樣熠熠生輝。”王莘閣說。

“讓我們的非遺技藝更長遠地傳承”

喝飲料剩下的易拉罐,幼兒手工材料中的扭扭棒,廢棄的紙殼、堅果殼,這些材料能用來做什麼?在UP主雁鴻手中,這些接地氣的物品,都可以變成精美的國風飾品。

四川女孩雁鴻從小喜愛手工與美術。長大后,她成為了一名造型師,專門為新人打造婚禮造型。“有時給新娘做中式婚禮造型,我就會自己動手做一些特別的配飾,慢慢地創意越來越多,這個過程中,我對中國傳統飾品的了解也在逐漸加深。”

雁鴻自制的國風飾品,獲得許多顧客好評。她身邊的一些同行、朋友也想跟著學,就催促雁鴻分享制作過程。“我也沒法一個一個去教,就想到把自己的制作流程拍下來,發到網上,分享給朋友們。”

有一次,雁鴻用幼兒手工材料扭扭棒,仿制出了熱播古裝電視劇裡的絨花頭飾,這則視頻讓她一下火了起來。很多網友驚嘆,原來用如此便宜的材料也能玩出花樣。

大家的鼓勵讓雁鴻很興奮。“我后來了解到,這種絨花制作技藝是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網友留言說自己關注非遺技藝、傳統手工制品,這讓我有點驚訝,原來喜愛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年輕人這麼多呀!”

於是,雁鴻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做手工UP主上。但是,越是深入了解傳統手工藝,雁鴻越覺得自己掌握的技術遠遠不夠。像點翠、花絲鑲嵌等中國傳統首飾制作中常用的工藝,僅憑自己摸索嘗試,總是難以得其精髓。雁鴻說:“有些東西是自己反復試出來的,平時拍照看著還行,但和真正的藝術品一比還是有明顯差距。”

有網友提醒雁鴻,四川成都就有不少手工藝大師。雁鴻也了解到,有千余年歷史的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想,如果能學到這門技藝,自己制作飾品時肯定會更加得心應手。

幾經輾轉,雁鴻聯系到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成玉,並拜師學藝。

這段學習經歷,令雁鴻的手工技藝有了很大進步,讓她從一個手工愛好者變成了一個非遺手藝人。她開始研究如何用這門古老的技藝制作出受當代人喜愛的藝術作品。“我嘗試將銀花絲技藝融入更年輕化的設計,比如用它制作花環頭飾,可以搭配很多年輕人喜歡的漢服。或者用銀絲入畫,制作國風插畫,讓畫面更加富麗堂皇。”雁鴻說。

在雁鴻拍攝過的視頻作品中,她自己最滿意的是用花絲鑲嵌技藝完成的“半面妝”頭飾。這件頭飾形如一隻展翅的金色鳳凰,鳳凰的頭遮在模特左側臉頰上,羽翼和尾巴延展成整個頭飾,十分華美。

雁鴻告訴記者,此作品設計靈感源自一名網紅古風插畫師繪制的圖片。之前,雁鴻用銅片制作過一次。在學了銀花絲技藝后,她又做了升級版。“從畫圖、修改到調整技藝,常常推翻重做,斷斷續續花費了3年時間才全部制作完成。”

精湛的手藝讓雁鴻在網絡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粉絲。但她心裡始終還想再做一件事——成立一個銀花絲技藝傳承團隊。“在我學藝一年多時,倪成玉老師溘然長逝。師父生前跟我說,希望我能組織一個團隊,將銀花絲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所以我必須實現師父的期望。”雁鴻說。

去年3月,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今年初,雁鴻聯合幾位成都銀花絲制作人開辦的雁鴻國風研習技藝館也已開始運營。“喜愛手工制作的游客,可以在館內進行體驗,有銀花絲技藝師傅為大家進行技術指導。”雁鴻介紹,雖然體驗館剛開業不久,但每個周末都有不少年輕人前來學習。“7月底,我們還會開設銀花絲技藝研習班,讓更多人能有機會深入了解非遺,讓我們的非遺技藝更長遠地傳承。”

未來,雁鴻還有許多願望想去實現。比如,她想將銀花絲技藝帶出國門,也想創立原創的國風飾品品牌。“從受國風熱潮影響,愛上傳統手工藝,到成為非遺技藝的新一代傳承者,我自己受益良多。相信今后也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繼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雁鴻說。

“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武術魅力”

中國功夫,是一個享譽世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簽。但對很多普通人來說,拳腳功夫隻存在於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中,平日裡也很難接觸刀槍劍戟這些傳統兵器。而UP主張含亮的視頻,則為廣大網友打開了一扇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武術魅力的窗口。

“又美又颯,看得人熱血沸騰”“刀法行雲流水,劈掌氣勢如虹,好厲害”“一招一式兼具美感與力量,讓中國功夫走進了我心裡”……這些贊嘆來自張含亮視頻的留言區。她被網友們稱作“走進現實的女俠”,在國內各大視頻平台擁有超800萬粉絲,在海外社交網站也大受歡迎。

“很高興大家能關注、喜愛傳統武術。我做UP主的初衷,就是希望在當代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武術文化的魅力。”張含亮說。

張含亮出身醫學武術世家。“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哥哥習武,8歲開始進入體育運動學校的武術專業隊訓練。”回憶起兒時練武的經歷,張含亮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訓練中,自己受過傷、流過淚,“雖然辛苦,但這種難得的人生經歷,磨煉了我的意志力,強健了我的體魄,豐富了我的人生。”張含亮覺得,武術像是扎根在她心底的種子,她始終堅信,隻要自己堅持不懈,努力勤奮練功,就一定能讓它開花結果。

隨著武術技藝的精進,張含亮多次獲得劍術、槍術、太極拳等各類武術比賽的冠軍。后來,她成為了天水師范學院體育系的一名教師。閑暇時,張含亮常琢磨,傳統武術博大精深,該如何讓其更好地傳承下去?於是,她開始嘗試在網上發布自己練武的視頻。

“最開始拍的視頻很簡單,也很生活化,就是習武的一些片段,沒想到有很多網友喜歡,我拍攝的動力就越來越足了。”張含亮說。

《戴上耳機別眨眼,帶你領略中華武術的魅力》是她第一個火出圈的視頻。在4分多鐘的時間裡,張含亮展示了長劍、峨眉刺、九節鞭、丈八蛇矛等26種中國傳統冷兵器。各種兵器在她手中上下翻飛,盡顯力量之美。

“傳統武術門派眾多,打斗中會用到很多兵器,這些都是我們先人的智慧結晶。到如今,有些傳承得比較好,有的可能幾乎要失傳了,平常人們也很少有機會深入了解,所以我就想到拍攝這樣一組主題的視頻,讓傳統兵器再現風採,讓網友能在最短的時間裡了解中國冷兵器的魅力。”張含亮告訴記者,拍攝所用的兵器大多數是自己買的,有些買不到的,則是請工匠師傅依照博物館內的藏品復刻的。

“不少兵器我也是頭一次用,要從頭開始學。”張含亮表示,像九節鞭、皮鞭、繩鏢這些軟兵器,上手比較難,一不小心就可能抽到身上,自己以前也沒練過。但為了全方位展示中國冷兵器,拍攝視頻之前,她克服困難努力練習,直到能夠熟練掌握每種兵器。“這也體現了中華武術弘揚的精神,就是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保持不服輸的戰斗精神。”張含亮說。

而為了讓視頻呈現出最佳效果,有時一個鏡頭、一個動作,張含亮會重復做四五十遍,拍上兩三天。“比如網友點贊最多的一個作品《中國功夫》,我們拍攝、剪輯、反復修改,花了一個月才做好。”

在張含亮視頻作品的評論區,有人贊嘆不已,也有人會提出各種看法。有網友說“這些都是花拳繡腿的表演”,也有網友問“我也想練武,老師能不能做些教學視頻”。對此,張含亮都耐心地一一回復。

她告訴大家,傳統武術有多種體系,有武術競賽、散打套路等不同傳承,當代人習武更多是為了學習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武術的入門與其他運動不太一樣,它可能有點枯燥乏味,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而且武術對人身體各項素質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需要進行柔韌、力量、爆發力、耐力的全方位訓練。”張含亮建議,喜愛傳統武術的朋友最好能在線下找專業老師,進行系統學習。

“據我觀察,近年來大眾對傳統武術的認識在不斷提升,各地武術類的教學培訓機構數量也在增長,傳統武術正變得離生活越來越近。”張含亮認為,將傳統武術發揚光大,有多個層面的意義。“中華武術是一門德藝雙修的文化運動,長期堅持練習,既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涵養德行氣質。另外,學習武術也是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條路徑。海內外喜歡武術的人,都可以通過體驗武術,更直觀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兒時的張含亮,曾在練武最累時,在日記本上寫下自己的夢想:“沖出亞洲,走向世界”。20多年后,她依然初心未改。“未來,我希望能繼續傳播中華武術文化,特別是在海外收獲更多觀眾,讓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種子撒向世界各個角落。”張含亮說。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