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高考志願填報,需注意些什麼

2024年06月18日08:0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考志願填報,需注意些什麼

高考結束后,報志願成了考生和家長的頭等大事。填報志願需要注意什麼?與往年相比,今年有何不同之處?學校、家庭怎樣才能形成合力,幫助考生做好這件大事?為此,本報記者特邀專家學者為考生及家長出謀劃策,提供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志願填報指導服務。

1.根據分數和位次合理安排“沖、穩、保”

考生提問:填報志願的總體原則是什麼?與往年相比,今年有哪些不同?

南開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招生辦公室主任金柏江:志願填報過程中,高考分數及其對應位次,以及往年高校相應錄取位次是最重要的參考依據。考生在選擇志願時,要根據自己的分數和位次范圍,採取“沖、穩、保”的策略,合理安排志願順序,在自身分數上下不超過10∼20分的對應位次內選擇高校,這樣既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也能較大限度地確保錄取成功率。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採用了新高考模式。高考改革帶來了很多變化,尤其是選考科目和報考模式方面的調整,在今年高考志願填報時必須留意。選考科目的變化,意味著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需根據選考科目選擇能夠填報的學校和專業。面對這種情況,一是建議考生擴大關注范圍,爭取更大錄取機會。比如,對於選擇“物理+化學”組合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也應關注和了解“物理+不限”或“不限選考科目”的專業(組),以增加被心儀高校錄取的機會。二是建議考生多關注相關高校的培養政策,如二次選拔、轉專業、輔雙修、大類分流等政策,盡可能選擇有更多調整專業和復合交叉機會的學校。

要特別提醒的是,在新高考改革模式下,考生和家長還需注意部分省份報考模式的變化。不管是“院校+專業組”,還是“專業+院校”志願填報方式,在增加考生自主選擇權的同時,也增加了報考復雜性——是選學校還是選專業?是連續填報還是交叉填報?因此,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所在省份的具體報考模式和規則,確保填報志願時不出現遺漏或錯誤。

此外,考生和家長還需注意一個關鍵點,即填報志願不只是簡單按位次對照的機械選擇過程,更是一個在分數限定范圍內,盡可能尋求學校、專業和城市,以及未來可能從事行業等諸多因素之間平衡的過程。我建議,考生應當將個人志趣、國家需要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未來發展,打牢基礎,復合提升,而不能被當下專業的“冷與熱”所束縛。

2.建議考生勾選“服從專業調劑”

考生提問:填報志願,到底該不該勾選“服從專業調劑”?

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兼招生工作處處長吳奕:我建議考生勾選“服從專業調劑”。在平行志願投檔模式下,考生一旦出檔,后續所有志願無效。這時,如果考生“踩線”出檔、分數不夠高,且填報的專業分數均較高,則很可能出現所報專業志願無法滿足而被退檔的情況。一旦被退檔,考生隻能“撿漏”等待公開征集志願。從往年情況看,退檔后再征集志願的考生,錄取結果往往都不理想。目前,絕大多數省份均已採取平行志願投檔模式。因此,我建議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一定要勾選“服從專業調劑”。

從往年情況看,有些考生和家長對服從專業調劑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平行志願模式下,考生如果能填報45個院校專業組,那麼前44個都可以不服從專業調劑,隻要最后一個服從專業調劑就可以“兜底”。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在平行志願投檔模式下,考生隻要出檔,后續所有志願無效!假設考生被投檔到45個院校專業組志願中的某一個專業組,那麼排在該專業志願組后的所有志願全部無效,不存在“被退檔后還能投檔到后續院校專業志願組”的情況。因此,在45個院校專業志願組的最后一個選擇服從專業調劑的做法並不合理。

我還想提醒廣大考生,滿足專業志願的機會有很多,高考招生時滿足專業志願當然最好,但萬一沒被錄取到理想專業,進大學后還有很多滿足專業志願的機會。以武漢大學為例,學校充分尊重學生意願,引導學生找到與自身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專業方向。在高考錄取時,武大專業志願滿足率超過98%,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新生都能被心儀專業錄取。此外,武大自2024年開始,明確“學院內轉專業無限制,同一學部內盡量滿足,不同學部間適度滿足”原則——學院內轉專業100%滿足,大類分流和專業調整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意願,原則上不得設置限制條件。時間延長到大三下學期結束前,院內專業調整工作原則上每學年一次,學生從大一到大三均可申請﹔可轉專業轉出學院100%不受限,學院不得限制學生轉出學院的申請,學校不控制申請轉出人數,僅在跨學部轉學院時採取保護性限制,避免因學科差異過大而影響學生學業發展。

3.家校合力做好學生發展規劃

學生提問:在考后規劃方面,家長和學校能為我們提供什麼幫助?

華東政法大學教育法研究院副教授萬圓: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決策過程,填報什麼學校和專業,需要同時考慮高考成績、高校錄取要求、社會發展趨勢等多方面因素。家長和學校是學生成長中最重要的兩大支持主體,應主動、積極協助學生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及專業,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家長和學校能提供的支持有很多,可以各有側重、形成合力。

家長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依靠,除幫忙收集信息外,可以和孩子深入探討個人興趣、特長和職業傾向,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為選擇院校專業打好基礎。同時,家長應該保持良好的溝通姿態,不將家庭期望凌駕於子女意願之上,不代辦、包辦,而是予以尊重和信任,並提供利弊分析等合理建議,在討論和協商中發展孩子的自主思考和選擇能力。另外,填報志願期間,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和焦慮。家長需密切關注並適時疏導,做孩子堅實而溫暖的后盾。

學校作為學生志願填報咨詢服務主陣地,提供的支持應更為體系化和制度化。應至少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及時關注並傳達政策動向和相關資訊,使學生最大程度避免因信息閉塞而填報失誤。第二,組織系列講座和咨詢會,邀請高校招生代表、教育專家和校友等進校分享,為學生提供第一手的招生信息、學校專業和不同培養項目介紹、志願填報心得等。第三,及時回應個性化指導需求,班主任、輔導員、學科教師等應知曉並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與其興趣、抱負、專長相符的定制化建議。第四,開展志願填報培訓,使學生通過模擬實操,提前熟悉填報規則、技巧和流程。第五,建立家校溝通合作機制,共同助力學生填報志願。

當然,除高考后的志願填報咨詢服務,學校還應做好貫穿高中三年的升學生涯規劃教育,從入學伊始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做好准備。隨著新高考改革全面推行,升學選擇復雜性增加,中學應普遍設置專門的咨詢教師崗位,通過提供優質的升學規劃咨詢服務,既幫助學生做好生涯發展規劃,也促進高校和國家選才的科學性公平性進一步提升。

(記者 晉浩天)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