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AI進校園,邊界要厘清(社會雜談)

吳雪聰
2024年06月17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AI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實現應用。在教育領域,產生“AI+作業”的現象。據報道,一些中學生表示,AI幫忙寫作業,不僅基礎性題目可以直接“借鑒”AI的答案,甚至連議論文、讀后感等長篇作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都能成為“槍手”。

  AI代替人工寫作業,從技術上並不是問題,但AI的“槍手化”實際剝奪了學習中最重要的過程性體驗。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作業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回顧整個學習過程不難發現,寫作業是一個復習、鞏固、提高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有面對難題的絞盡腦汁、失於迷津的抓耳撓腮。這都是學習中繞不開的過程。正是這些曲折,才讓知識的採擷之路風景不斷、妙趣橫生。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生命經驗。如果說,寫作業是為了單純地應付任務,那麼AI輕輕鬆鬆地把答案“喂”到學生嘴邊,似乎省時省力。但是,如果採用AI走捷徑,便違背了學習的本質。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人才成長需要經歷漫長的認知過程。如何揚長避短,更好發揮AI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要合理引導使用AI技術,厘清邊界。例如,AI可以作為“幫手”,輔助教師高效完成作業批改等重復性勞動,幫助學生快速檢索和壓縮各種學科背景性信息。但是,如若沒能厘清邊界,將學生的認知過程由“AI”代勞,這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不止校園,如若處理不好AI使用邊界,在其他領域也會出現問題:在信息傳播領域,AI換臉混淆了虛假和真實﹔在藝術領域,AI繪畫可能導致原創性削弱﹔在科研領域,AI則為學術不端和欺詐埋下溫床……技術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倫理和法律還沒來得及跟上,就可能會引發失序和失范。

  如果說,普通的技術生產的是外在於人、但仍然依賴於人的工具,那麼AI在誕生之初,其宏願就是試圖復制人類自身,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處理好AI邊界問題,讓AI技術實現有序發展,是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AI的邊界該如何劃定?其實,我們怎樣看待技術和工具,本質上是我們怎麼看待人。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拿AI肆意牟利,或是讓AI完全代替思考,就是本末倒置。AI的邊界是“人本”,應給AI使用戴上“緊箍咒”,防止它跨過邊界,成為人欲望和惰性的“催化劑”,而應成為輔助人們思考的“好幫手”。

  邊界之內,AI有著無限潛能。仍以教育領域為例:在清華大學一堂名為《元宇宙發展與挑戰》的課堂上,學生們充分結合AI與多學科知識,或探索如何在火星上造房子,或為“爾濱”設計擬人形象,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我們期望看到更多這樣的“AI+”,讓AI成為人的臂膀、人的延伸,幫助人類社會更好發展。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