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鄉村振興 高校大有可為
前不久,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首期站長培訓班舉辦,來自全國各省份的132名鄉村工作站站長參加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於去年啟動建設,目前已在全國建成89個工作站,這是南開大學秉承“知中國,服務中國”傳統,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展現南開作為與擔當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全國眾多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多種助農方式,用心用情用力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國農業大學於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設立第一個科技小院,截至2023年,已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1個縣市區旗設立了139個科技小院﹔清華大學從2017年開始建設鄉村振興工作站,截至2021年年末已在全國16個省區市設立25個工作站。
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大顯身手,與其獨特優勢密不可分。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大規模培養各類高素質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優勢所在,高校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而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因此,高校既有責任也有能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培養所需的各類人才,一方面可以直接為鄉村培養和輸送大量的應屆大學生和研究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鄉村各類人員繼續深造提供業務培訓平台。
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了學科和專業優勢。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廣大鄉村為高校師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舞台,各個學科和專業都有用武之地。比如,化學、生物學、醫學、環境學等學科和專業可以在農藥研制、水土改良、良種研制、疾病診療、環境治理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撐﹔建筑學、藝術設計、計算機與網絡、人工智能等學科和專業可以在鄉村建設、智慧農業、直播電商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經濟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等學科可以在鄉村產業發展、社會治理、賡續農耕文明和鄉村文化等方面提供學理支撐。
高校通過全方位參與和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在幫助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有助於高校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既是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更好聚焦研究選題,激發研究靈感,檢驗理論成果的過程,也是高校和鄉村實現人才共育與合作共進的過程,從而更好全方位培養人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當然,高校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也有著自身的短板與弱項。比如,存在高校服務供給和鄉村現實需求不匹配、高校科技轉化渠道不暢、單一高校的資源和實力有限、支持資金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短板和弱項,有些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化解,比如,通過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讓高校更加清楚鄉村發展需要什麼,鄉村也可以明白高校能為鄉村發展做什麼,還可以通過開展交流實現各地經驗模式互享互鑒、難點痛點互幫互助及時化解。再比如,通過搭建校際共商平台,實現高校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合作,共同商討解決鄉村發展中難題。對於那些需要較長時間解決的難題,既需要高校持續探索,更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合力解決。
推進鄉村振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也要不斷總結經驗,扎實推進、久久為功,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張海鵬,系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