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玉台新詠》:

孔雀為何向東南飛?(子曰詩雲)

熊 建
2024年04月10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有個故事,說在某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考官向考生提出一個怪問題:“《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裡,為什麼不說‘孔雀西北飛’呢?”

考生知道,這句話是起興,說孔雀東南飛或孔雀西北飛,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但如果這樣說,顯得太乏味了。考生靈機一動,作了個似乎不搭界的回答:“因為‘西北有高樓’。”

回答得妙。“西北有高樓”后面接的是“上與浮雲齊”,這兩句出自漢代的一首詩。孔雀為啥隻能朝著東南飛?西北有高樓嘛,高聳入雲,擋住了嘛。你問得出乎情理,我答得出乎意料,正好相配。

巧了,這個故事裡提到的兩首詩,都是來自同一本書——《玉台新詠》。《孔雀東南飛》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與《木蘭詩》並稱為“漢樂府雙璧”,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詩”。

有多長?該詩長達300多句,1700余字,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為讀者奉獻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悲歌,在中國文學史上閃耀著奪目的光輝。而“孔雀東南飛”這一意象后來也走出愛情范疇,被其他領域借用。比如,近年來,人才向東南沿海地區聚集的現象,就被稱為“孔雀東南飛”。

我們能讀到這樣一首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還能佔據一定話語地位的詩,要感謝《玉台新詠》,要感謝編者徐陵(507年—583年),如果不是他將該詩收錄進書,可能就佚失了。

徐陵是南朝人。《陳書·徐陵傳》說他“八歲能屬文,十二通《庄》《老》義。及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可見是個才子。徐陵早年在梁太子蕭綱的東宮,寫詩以綺麗浮艷見長,很受寵。而他這麼寫也是“順應時代的要求”。

梁時,宮體詩佔據了詩壇主流。蕭衍、蕭綱這些最高統治者提倡,百官公卿、社會各界跟風而作。宮體詩沒什麼思想內容,大多圍繞美人做文章,以華美雕琢的形式詠唱淫靡的生活。《隋書·文學傳序》斥之為“亡國之音”,不是沒有道理的。

《玉台新詠》就是徐陵在這個時期編選出來的,自然無法擺脫時代的限制,所收多為宮體詩。徐陵在序中直言:“撰錄艷歌,凡為十卷。”蕭綱是徐陵的“衣食父母”,因此,全書選錄詩歌660首,蕭綱一人的詩就達109首之多,比如《倡婦怨情》《戲贈麗人》《美人晨妝》《詠美人觀畫》等,看名字就知道內容了。

如果《玉台新詠》收的都是這種詩,那也沒有必要在此推薦了。它畢竟還是收錄了不少優秀的詩篇,而且選了不少歌頌婦女的詩篇,這在當時是沒有前例的。

比如《皚如山上雪》寫一個女子對負心漢表示決絕,指責那個男子隻看重金錢而輕視愛情﹔《上山採蘼蕪》敘述棄婦與前夫偶遇時的對話,反映出她的勤勞和重情﹔《日出東南隅行》裡,採桑女子羅敷怒懟無恥太守,表現出機智、勇敢、不畏權貴的品格……

在《玉台新詠》的諸多詩篇中,我們能看到千載而上的女性愛情觀——“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魂神馳萬裡,甘心要同穴”……無不專一、專情,流露出鮮明的女性自立、自由、自信的意識,這放在今天也是不落伍的。

作為《詩經》《楚辭》之后中國古代第三部詩歌總集,《玉台新詠》問世后,並未受到足夠多的重視。《梁書》《南史》均未提及此書,流傳的版本也很混亂。同時代的《文選》又有李善注,又有五臣注,而《玉台新詠》直到清代,才有了一個吳兆宜的注本,還長期享有唯一注本之譽。不光如此,對於該書,人們的認識和評價有不小分歧。

古人看《玉台新詠》,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是稱其俗。

唐代學者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序》說“《玉台》陷於淫靡”,南宋詩人劉克庄的《后村詩話》認為該書“賞好不出月露,氣骨不脫脂粉,雅人庄士見之廢卷”,清代文學家王士禎的《帶經堂詩話》表示書中“所錄皆靡靡之音”……徐陵也因此背上了“風雅罪人”的罵名。

第二種是贊其情。

宋人陳玉父將《玉台新詠》與《詩經》對舉,認為二者“發乎情則同”,區別在於“止乎禮義”上。明代學者袁宏道則盛贊徐陵“鐘情”,認為該書“清新俊逸,嫵媚艷冶,錦綺交錯,色色逼真,使勝游攜此,當不愧山靈矣”,旅游時帶著這本書,足以笑傲江湖。

第三種是揚其正。

不少人發現《玉台新詠》中有合於溫柔敦厚之旨的成分,於是將徐陵編詩的行為拔高到“孔子刪詩不廢鄭衛”的高度。如清代大才子袁枚認為,“《玉台新詠》實國風之正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評價道:“雖皆取綺羅脂粉之詞,而去古未遠,猶有講於溫柔敦厚之遺,未可概以淫艷斥之。”

今天,我們再看《玉台新詠》,思路自然開闊多了,評價自然開通多了。比如有學者從美學的角度研究《玉台新詠》,從“情”的領域跳脫出來,進入“愛”的境界,指出:“(該書)把愛視為生命的全部價值,這是多情而又生活封閉的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重要特征。”從這個角度說,《玉台新詠》真可謂“愛的主題的集大成”。

(責編:李依環、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