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

王立文
2024年04月09日08: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時評】讓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

   【光明時評】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在介紹“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的創新實踐時,多次提到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建設。天開園從兩所百年學府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各取“天”“開”一字,與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相呼應。從一年前的默默無聞到現今的備受矚目,從曾經的閑置樓宇變身創新創業的沃土,天開高教科創園蓬勃發展、效益顯現,形成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人才與舞台雙向奔赴的良好態勢。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何為“勇”、如何“善”?既要有胸懷全局、勇於爭先的底氣信心,也要有務實創新、善作善成的方法路徑。高質量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是天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著眼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歷史性交匯的時代大勢,順應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同城化日趨明顯、科技創新協同日趨緊密的現實需要,大力培育自身創新策源能力、激發自身科技創新資源活力、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之舉和攻堅之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天津科教資源豐富,聚集了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17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師生70多萬人。如何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發展優勢、以城市文明助推科教興盛?天開園系統規劃全市科教資源,構建了以研發孵化為主的“一核”和以研發轉化產業化為主的東西“兩翼”,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空間布局。“一核”擁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及152個各類科研院所。“西翼”聚集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5所市屬本科高校和學府工業區。“東翼”位於海河教育園區片區,聚集13所院校和一批創新平台載體。高等學府的琅琅書聲與創新創業的熱氣騰騰,和諧交融、交相輝映,也相互滋養、彼此成就。

   天開園建設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黨的二十大對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了頂層設計,為天津一體推進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質量建設天開園提供了遵循和機遇。天津積極探索“學科+人才+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突出科教融合、突出科創屬性、突出創新生態、突出市場導向,深化與首都各類創新資源合作,著力破解高校創新創業平台分散、科創服務資源不足、高校科研與城市產業結合不夠緊密、大學畢業生留津比例偏低等歷史性難題,加快建設國內有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區域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和科技創新服務生態圈。自去年5月開園以來,天開園注冊科技型創新企業1500多家,引入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務機構225家,涵蓋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精密測量以及腦機工程等領域,有效提升了城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功能,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高質量建設天開園,把創新創業舞台搭建到大學門口,建立起高校和企業無縫對接的橋梁紐帶,有利於引育各類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聚焦市場需求開展科技開發,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也有助於高校瞄准產業變革的新趨勢、生產力發展的新方向,優化學校學科設置、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反哺育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如今,南開大學段峰團隊的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實驗取得成功,天大智圖的中醫藥領域大模型“海河·岐伯”在技術方面實現了全面國產化……一批原創性、重量級科技創新成果在天開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日益彰顯,科技人才的“關鍵變量”正在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最大增量”。

   讓大學和城市相互滋養。天津天開園一子落下,激蕩起創新創業創造的一池春水,必將開創更多的科技創新新生事物,培育更多的創新創業領軍人物,也將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生動注腳。

   (作者:王立文,系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