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發揮家校合力 護航學生成長

左紅梅
2024年01月16日07:4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發揮家校合力 護航學生成長

   在人們潛意識中,大學生是家庭裡“已經飛遠的風箏”,在對其進行的教育中,家庭力量自然應退居幕后。但當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有一種現象嚴重困擾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在高中向大學、大學向社會的教育場域轉換中,一些隱藏的問題,如網絡依賴、人際困惑、學業躺平等隨著教育環境和方式的變遷突然顯現。相當多的案例表明,這些心理、性格或品格層面的缺陷不少都能溯源到家庭教育的缺位或不足。家庭是個體最原初的生存環境,其影響烙入學生思維和行為深處。“解鈴還須系鈴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家庭力量,既是保持教育整體性和連貫性的客觀需求,也是家庭輔助護航青年成長成才的教育責任。

  放手與依賴:家庭力量融入高校思政的兩個誤區

   大學期間,隨著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逐漸展開,大學生的獨立性逐步確立,但其物質、精神和行為等依然與家庭保持著深度聯結。在此期間,對大學生活、社會生活的陌生、疑惑乃至迷茫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此刻,家庭力量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但事實上,家庭力量的缺失卻較為普遍,主要表現為顯性缺失和隱性缺失兩種狀態。

   一種是“放手型”的顯性缺失。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進入大學等同於進入了“保險箱”,除了在物質方面提供支撐外,無須仔細過問其生活。因此,家長與學生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呈現斷崖式減少的趨勢。家庭主動協同大學老師的意識淡薄,不少家長與大學班主任或輔導員的交流幾乎處於空白。從家庭角度來看,無法准確了解孩子的學習、工作、思想和情感狀態﹔從學校角度來講,很難深層次感知個體的秉性脾氣、興趣愛好以及心理特征,很多問題都是在大學生自然暴露或反復試錯后才得以被老師把握。

   一種是“依賴型”的隱性缺失。家長不能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現實,家庭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插手太多,處處放心不下,甚至每天聯系孩子“說同樣的話”,以至於孩子表面上接受,內心卻滋生逆反,增加了壓抑與煩躁等負面情緒。尤其是,部分家庭向大學生傳播的價值觀念帶有明顯的主觀偏差,如自私自利觀點、物質崇拜等錯誤的人生態度,以及誠信缺失、無端猜忌他人的“心理設防”等。此類家長往往固執己見,堅持自己的教育習慣,家庭力量與學校老師的教育背道而馳,削弱甚至抵消了應有的教育成效。

  主觀與客觀:家校難以形成思政合力的兩個內因

   一般認為,家庭對個體的影響顯現具有滯后效應,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環境較為單一,家庭形塑的品格特點和行為模式難以及時顯現。但進入大學階段,隨著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展開,個體的綜合表現和素質差異就會逐步凸顯。因此,大學階段構建家校教育合力,針對性地開展干預和矯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高校思政工作中家校難以形成合力,既是因為主觀層面的缺位,也是因為客觀層面的錯位。

   一方面,主觀上的意識缺位導致家校合作難以形成合力。高校、家庭因觀念差異、地理間隔、角色定位等原因,關注的焦點各異,存在相當大的信息“剪刀差”,缺乏合作育人的意識,協同機制不暢。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更多強調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務。此外,從該項工作本身來講,內容較為瑣碎,需要長時間跟蹤、接觸和溝通,對於家校的耐心和情懷、經驗和精力是很大的考驗。在頂層設計不明、師資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思政工作中的家庭融入實質上成了一項可深可淺的“良心活”。

   另一方面,客觀上的能力短板導致家校合作難以取得實效。家庭教育牽涉的大學生心理、性格和品質等問題具有“隱性特征”。家庭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長期邊緣化,相關理論、經驗和制度等嚴重匱乏,尚未形成針對性、規范化、長效化的教育實踐體系。尤其是,大學生的家庭背景本身存在較大個體差異,致使家庭元素很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有效范式,增加了家校合作機制建立的難度,客觀上弱化了育人力量的協同效應。

  守位與補位:家庭要素融入高校思政的兩種模式

   補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要素短板,要明確高校的主體責任和家庭的協作地位,做到守位有為,補位到位。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應扛起家校合育的本位職責。根據實際建立家校共育體制機制,擔負起家校合作的組織者、協調者、指導者和實施者等多重職責。要強化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成長規律的把握,強化針對性的專業培訓,讓教師掌握家庭教育領域的理念知識以及與家長溝通的方法技能,提升職業水准與專業素養,助力教師統籌家庭力量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可適時設置家庭教育相關專業或研究方向,或開設家長學校,運用案例教學、交流互動、個案矯正等方式進行培訓,助力家長以科學的理念、正確的方法、正向的力量協同配合高校教育。

   家庭作為學生的成長原點要主動參與思政教育的補位工作。要充分發揮家長獨特的情感優勢,掌握基礎的家庭教育知識,熟悉青少年成長規律,強化家校、父母與子女的主動溝通意識,及時跟蹤問效。同時,家校社協同共育應從簡單的家校溝通,拓展到婚戀、事業、子女等方面,讓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走深走實,接地氣見實效。

   (作者:左紅梅,系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