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詩教融入課堂 文脈聯通心靈

2024年01月09日08:2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詩教融入課堂 文脈聯通心靈

又到期末,寒假將至,古典詩詞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作業和考試內容中,都佔據了相當的比例,充分體現出其重要性——

“元嘉時候的陶淵明,元和時期的白樂天,元祐時期的蘇軾,史稱三元。蘇軾認為,他們三個人在異代空間裡面可以成為共同參禪的三個好朋友。”“了解中華文化名人,就能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如何發生的。”日前,北京師范大學第八屆“青春國學”傳統文化進校園暨“中華文化名人與文脈傳承”論壇在海南舉辦,專家學者紛紛表示。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在視頻致辭中為聽眾們講述了蘇軾的故事:“他謫居海南期間,在物質與精神生活都極度匱乏的情形下,仍能以‘聊為一笑’的超然態度面對困厄。在組詩《謫居三適》中,充分體現了他隨緣為樂,苦中尋趣的人生境界。”

“細讀蘇軾的詩文詞,你會發現:在蘇軾一生,尤其是杭州時期以后的創作當中,白居易與陶淵明的影響始終很明顯。從人生境界上說,蘇軾其實已經超越白居易,甚至可以說超越陶淵明,從陶淵明的不喜亦不懼,達致一種物我兩忘、曠達超脫的境界。文脈的傳承才能夠成就真正的杰出詩人,白居易是如此,蘇軾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楊雨說。

專家們的講解,讓人們知曉文學大家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讓與會老師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演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之外,老師們也在思考,如何講好蘇軾這樣的中華文化名人及其文章,引導當代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滋養人文關懷?這不僅是基礎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轉化能力有極高的要求。

詩詞教育,是為了感發生命、提升人格

“古人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握中華文章發展的脈絡體系,就把握住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思想精神、審美旨趣、價值追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把握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康震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學校,是教育發生的重要場所,是詩教浸潤的主要場景。從美育到德育,學校多維度打造詩教浸潤式育人空間。學生從踏進校門起,晨讀午誦、入校離校音樂、上下課鈴聲……在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詩詞巧妙融於學生在校的一日作息中。

每年10月,北京師范大學海口附屬學校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便會如期進行。從小學到高中全體參與,將音樂、武術、沙畫表演等和誦讀完美結合。學校希望通過吟誦經典,讓民族精神在學子的血脈中傳承,通過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支撐學子的人格脊梁。每天30分鐘品讀、樂讀、悅讀,讓學生耳濡目染,深入洞悉,以文化滋養心靈——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二二四團中學,教師帶領學生看好書、讀好書,引導學生探索傳統文化精髓。

讀古詩文有用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復興的今天,仍然會有人質疑。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劉春景指出,詩教不是為了復古,不是死記硬背﹔作為中華美學精神的一部分,詩教將審美創造和人格塑造相聯系,感發生命,提升人格。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詩教將道德與審美聯結,將文字與現實聯結,將悠久的文化傳統與勃興的文化風尚聯結。讀詩,是和偉大的心靈相互感應﹔學詩,真的能夠“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學習詩詞,可以引導道德性,澆灌植根天性的道德觀念﹔激發創造性,釋放源自天性的創造潛能﹔培養社會性,融通蘊於天性的社會情感。

“詩句賞讀社團以研讀詩歌為主,學生通過閱讀領會中華傳統文化中詩書禮樂的精髓,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詩經》誦讀與當下流行的音樂完美結合,使古老的詩歌煥發新顏。”北京師范大學海口附屬學校校長陸炳榮表示,以經典誦讀為主導,開發美學鑒賞、傳統技藝、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多元化課程,將在學生心中種下大量傳統文化種子,他們的實踐和分享也將影響和豐富校園文化,使得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帶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走出校園。

立足課堂,指向核心素養的達成

在素養導向下,教學活動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為主線,錨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探究與梳理,在教學評一致性、情境性、實踐性的閉環中,指向核心素養的達成。在教學中,如何整合資源、立足素養、基於任務進行授課呢?

“李白詩歌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小學語文課本選了9首李白詩,而月亮又是李白詩中出現最多的意象。”深圳市寶安區寶民小學教師梁創榮由此設計了梳理語文課本中的李白詩歌、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和制作“李白與月亮”小詩集三個學習任務。

首先,梁創榮和學生們一起梳理了課本中的李白詩歌,讓學生了解李白詩在課本中的選編情況。然后在誦讀這些詩歌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出李白詩歌中月亮意象的三種類型:寄托思念、象征理想、表達哲思。最后按照這三種類型,把課外收集到的李白寫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歌進行分類,編排成詩集。“這本詩集還配有誦讀腳本:創設了幾個與月亮相關的典型場景,串聯了李白寫的與月亮相關的典型詩歌,大體勾勒出了李白的人生軌跡。學生誦讀這樣的腳本,能夠進一步感悟月亮意象的內涵,感受李白形象的獨特魅力。”梁創榮介紹。

根據蘇軾年譜和蘇軾作品,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東明鎮奈林學區中心校金常勝老師讓學生們在蘇軾生平坐標上畫出他的人生曲線圖。

在金常勝老師看來,“小學教材中6篇蘇軾的作品,雖然在授課時一一教過,但是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生仍然會感到陌生。學生對蘇軾的生平了解也大多停留在零碎的認識,很難形成較為全面系統的認識。作品賞析方面,教學過程中也隻關注了單一語文要素,缺少深層次的品讀。”

“在畫出這個曲線的過程當中,學生才真正體會到蘇軾這段人生的跌宕起伏,認識到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金常勝說,學生們在展示自己對蘇軾的認識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基於統編教材內容,拓展課外語文資源,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課程設計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並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織與重構。在課堂上將重組后的教材內容傳遞給學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一體化學校副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金艷如是評價。教學設計不再孤立地緊盯單篇課文,而是以素養目標為統領,整體開掘單元資源。確定單元學習目標,明確期望學生學會什麼,整體設計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思考要讓學生學什麼,如何學才能達成學習目標。

“在新課標指導下,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形式和內容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只是課程教學的資源,更成為浸潤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轉換為道德修養和意志品質的重要載體。”貴州省貴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高中室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訾慧表示。

高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應該更為關注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和深刻性。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吳欣歆認為,可以設計系列寫作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寫作的語篇類型包括學習性、思辨性、研究性等,幫助學生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理解古詩承載的文化觀念,認識古詩文的意境美與哲理美。

(記者 靳曉燕)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