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講好思政課的生動教材
近日,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和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項目名單,確定了10個示范項目、100個精品項目。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紅色文物資源,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與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示范項目和精品項目的推出,有助於激活革命文物傳史育人、鑄魂育人的功能,讓紀念館、博物館裡的文物“亮”起來、“活”起來,實現革命文物與“大思政課”同頻共振、同向而行,打造“紀念館裡的思政課”和“行走的思政課”品牌,使新時代的“大思政課”在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景中穿越時空、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用好紅色資源,讓革命文物鮮活鮮亮,營造“大思政課”場景名片。革命文物是寶貴的紅色資源,見証著紅色歷史,承載著革命精神,刻印著紅色記憶,記錄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印証著紅色江山的來路,也昭示著民族復興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可以說,革命文物是講好思政課的生動教材,也是推動“大思政課”建設的“第二課堂”。因此,我們應該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特別是用好革命文物、紅色經典、紅色舊址、紅色基地、紅色劇目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各類設施,讓革命文物“亮”起來、“動”起來、“活”起來,以革命文物為載體打造和形成“大思政課”的典型場景和亮麗名片。
講好紅色故事,讓革命文物証史言志,點亮“大思政課”信仰燈塔。革命文物既是物質載體,更是精神符號。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歷史事件、革命英雄和革命精神的生動寫照,體現著黨的光輝歷程、英勇斗爭和奮斗精神。因此,用革命文物資源構建“大思政課”品牌,需要講好革命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特別要講深講活講透革命文物背后的“事”和“理”,做到以物証史、憑物言理,最終實現以物感人、托物傳志,以文物背后的事理傳遞信仰信念的真理。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將紅色舊址遺跡打造成“思政教室”,將革命文物實物打造成“思政教材”,將英雄模范人物塑造成“信仰之師”,讓革命文物的故事活靈活現,讓革命英模的事跡有血有肉,讓有意義的“大思政課”更有意思,切實發揮革命文物故事的育人作用。
賡續紅色血脈,讓革命文物鑄魂育人,推動“大思政課”啟智潤心。以革命文物為主題推動“大思政課”走深走實,關鍵在於讓革命文物及其承載的偉大信仰、革命精神、民族情感落地生根、入腦入心。近年來,部分革命文物的“出圈”和“走紅”,使黨的光輝偉業潤物無聲沁人心,使黨的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跨時空,起到了活化利用、啟智潤心的效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形成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育人良好氛圍,進一步推動“大思政課”培根鑄魂,還需要動更多腦子、下更大功夫。如推動革命文物進“雲端”,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呈現﹔建立革命文物數據庫,讓革命文物變成“數字藏品”﹔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打造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的數字文物智慧課堂,等等。讓革命文物穿越時空,更接地氣,真正在大眾“心”中“活”起來。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革命文物為載體,激活革命文物的育人功能,推動革命文物和“大思政課”有機銜接、同頻共振,讓革命文物成為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教科書”,讓革命文物進課堂、進頭腦,在學生心中播下紅色種子,激勵廣大學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中綻放絢麗的青春之花。
(作者:張 雯,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