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如何打造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

龍騰
2023年11月10日10:12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打造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當前,兩個大局交織激蕩,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培養國家急需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陣地,要聚焦創新型國家戰略布局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客觀需求,著力解決傳統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學科分割、學用分離、產教脫節、機制不暢等問題,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引領推動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

  (一)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學科專業結構及學科專業設置與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當前,傳統高等工程教育存在學科領域與國家戰略產業發展需求和就業市場需要匹配度不夠精准、引領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培養能力不足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要以新工科建設推動傳統工科創新變革,圍繞“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總體思路,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從制約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卡脖子”領域出發,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發展新興工科專業,以“三個轉向”主動布局中國特色工程教育學科體系,服務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從學科導向轉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打破傳統的基於學科的學院設置,面向未來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的工程技術新方向建立未來技術學院,面向產業與行業企業發展急需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以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特區,打破學科制、院系制的傳統組織模式,通過“項目制”實施有組織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形成面向產業需求、注重交叉融合、有力服務貢獻的工程教育學科專業體系。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多學科優勢,打破單一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開展跨學科研究,跨院系、跨專業培養,補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單一專業局限性短板,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將工程教育置於大國競爭、跨越式發展中去發揮作用,統籌考慮國家戰略需求和關鍵共性技術需求,不斷激發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活力、內生動力,同時主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腦科學、生物育種、航天航空、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的新工科專業,搶佔未來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制高點。

  (二)

  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是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體系,但距離以工程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求還有差距。每年工科畢業生數量龐大,但其工程實踐及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難以滿足企業對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解決這一問題,要聚焦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結構性矛盾,聚焦卓越工程師的核心素養,全面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將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堅持思政貫通,涵養服務國家戰略的價值追求。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工程教育全過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挖工程發展史中的紅色根脈資源,打造浸潤式、互動式思政教育平台,發揮校內外導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加強工程倫理意識與職業道德教育,厚植紅色工程師的家國情懷和赤誠奉獻的精神品格,培育有思想、有靈魂的卓越工程人才。堅持工學融通,打造課程學習與工程實踐同向同行的工學交替培養模式。以“大工程”思維引領課程教學和實踐實訓模式改革創新,加大課程整合力度,推廣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等研究性教學方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構建“全鏈條、多協同、凸特色、大平台”的一體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引導支持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提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堅持師資互通,培養匯聚一批具有較強工程實踐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度,建設涵蓋院士、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人才在內的“雙導師庫”,暢通校企雙導師的雙向流動機制和協同育人機制,打造以工程實踐合作為基礎,緊耦合、共成長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加強高校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育,將企業挂職鍛煉、產學研合作等納入教師實踐能力評價標准,不斷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意識和實踐教學組織能力。

  (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卓越工程師,必須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傳統工程教育培養出的工科畢業生在崗位勝任力方面與產業變革和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大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后仍需通過“傳、幫、帶”等方式進行較長時間的二次培養。解決這一問題,要加強校企合作,持續探索產教協同機制創新,有效激發校企雙方主動性,讓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構建參與式的校企協同工程教學管理體系。堅持校企雙主體管理,為企業賦予培養權責,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生源選拔、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計、工程實踐、論文指導等全過程環節。通過理事會等制度設計把企業引入學校治理體系,構建關鍵領域專家組、教育教學聯合督導組等組織架構,實現校企共商重要決策,共享資源條件。建立貫穿式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學科化培養模式,打造以項目為牽引、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驅動的實踐培養模式,由企業為學生提供基於真實項目的實踐課題,並據此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讓學生在一線工程項目實踐中,了解工程科技前沿問題,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搭建延伸式的工程實踐教學平台。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共享型培養平台,鼓勵支持企業在高校建設創新實驗平台,依托國家重大項目加強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高校企業聯合搭建工程研究實驗室、建設高質量產教融合實踐基地,以“真環境”培養學生的“真能力”。

  (四)

  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調動政府部門、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主體力量,形成以一流質量標准為核心的規范化、高效率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當前,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存在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分層分類評價標准不完善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要堅持系統思維、進行全局謀劃、實現資源聚合,構建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治理體系,把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和治理效能。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治理結構。改變原有學科化、院系制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教育部試點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成立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領導小組,由校企專家組成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健全導師選聘、課程教學、實踐環節、獎助體系等管理制度,為開展工程碩博士校企聯合培養提供良好制度保障和組織支撐。革新評價導向,健全評價標准。堅決扭轉唯論文、唯獎項等頑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學生全周期成長綜合檔案,有機銜接學習階段評價和職業階段評價,建立以創新實踐力、領軍領導力、全球勝任力等為核心指標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通用能力標准。加強開放合作,拓展人才培養視野空間。積極融入工程教育國際合作網絡,深化國際聯合辦學,借鑒吸收國際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獨特優勢探索實施更具系統化、特色化的聯合培養模式,融通中外培養卓越工程師。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