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增優質資源 提升育人質量
青島嘉峪關學校的學生正在做海洋生物標本。資料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爸爸再見!早點來接我哦!”早晨7點50分,看著女兒潯潯蹦蹦跳跳地走進青島啟元學校,王震感覺心裡踏實了。他低頭看了一下手表:從家門走到校門,用了不到7分鐘。
8月28日,是青島市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的日子。和潯潯一樣,全市共有17.13萬名小學新生走進校園,正式開啟人生新旅程。2023年,青島迎來入學高峰,全市新增了7萬多名適齡兒童,雖然增幅很大,但因近幾年來青島基礎教育優質資源不斷擴增,全市小學入學井然有序,家門口就近入學成為絕大部分家長的自主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面對生育政策優化、戶籍制度改革、城鎮化加速等新形勢,如何讓老百姓的孩子有學上、上好學?青島的回答是:積極應對挑戰,瞄准幼有優育、學有優教,以優質資源擴增和育人質量提升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期待。
建立供需監測“新機制”,實現學位倍增
“學校今天開始綠化了!”家住青島市浮山新區依山半島小區的王先生每天都會到建設中的同德小學門口轉轉,給今年要上小學的孫子直播學校的建設進展。
為了有效保障小學入學高峰學位供給,青島市建立了與學齡人口增長及結構變化相適應的學位供需監測機制。“緊跟入學需求,我們調整優化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從2022年起,3年內投資393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20所。”青島市教育局局長姜元韶告訴記者,在優化學校布局的同時,還建立了配套學校(幼兒園)與居住區“六同步”機制,確保配套學校與居住區同步落地啟用。
“近兩年來,在青島新建功能區、城鄉接合部新建居住區、城市更新的老工業區,學校建設一路加速奔跑。2023年,青島育新小學、青島同德學校、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學校等一大批新學校啟用,保障新增的7萬多名適齡兒童平穩、順利入學。”姜元韶說。
位於青島市李滄區的原青島鋼鐵廠片區,保存著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北部城區的工業記憶。青島市在該片區規劃建設了優質高中青島五十八中新校區,以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動片區騰籠換鳥、鳳凰重生。“鋼鐵廠搬遷后,這一帶日漸蕭條,這次教育系統在這兒布局這麼好的學校,我們特別激動,期待老城區的復興。”居住在該片區的居民張現偉說。青島市李滄區教體局局長王曉光也告訴記者,一批新建優質學校的落成,讓李滄區的教育資源完成了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的蝶變,越來越多的孩子實現了“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構建組團發展“新模式”,實現優校倍增
2022年9月,青島市嶗山區山東頭學校建成啟用。家長們欣喜地發現,青島實驗初中的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已經進駐該校,家門口真的迎來了優質教育資源。“嶗山區山東頭學校由實驗初中托管后,我們通過構建教育教學、教學科研、教師培訓、集備聽課、學業檢測‘五統一’模式,共建、共創、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和發展成果,讓這所新建學校在高起點上快速發展。”青島實驗初中校長孫曉東說。
同是去年9月,齊魯名校長、青島九中校長孫睿直接擔任青島三十七中校長,兩所初高中學校走向深度銜接。孫睿認為,初高中“一長兩校”的貫通式集團化辦學模式,在創新人才貫通培養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們希望能把高中課程和高中師資下沉到初中,幫助初中孩子更全面更准確了解各學科的特點。”為加速倍增優質資源,青島市大力推廣“一長多校”辦學模式,66名優秀校長領銜,一體化的辦學管理、師資配置、課程教學實施,讓青島的一批城區優質學校和鄉村學校,優質學校和新校,普通高中和初中、小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優質學校組團發展蹚出了一條有效路徑。
普通高中學校如何實現優質特色發展?青島二中提供了成功范式。校長王先軍告訴記者,學校與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為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和創新能力培養多方面創造條件。目前,青島二中已經開設《3D設計與開發》《FTC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等30多門創新課程,建成物理海洋、合成生物等30多個創新實驗室。2020年,青島二中成功入選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
經過不懈努力,青島優質學校倍增收獲了系列成果:學前教育普惠率、公辦率、優質率分別提升到95%、60%、73%,近100所新啟用的學校發展成為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好學校,50多所在改善區域教育均衡度方面具有關鍵作用的初中學校全力沖刺初中強校,一批普通高中躋身特色高中行列。
探索數字轉型“新業態”,實現質量倍增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青島召開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為在全球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廣泛應用提供行動指南。8年來,青島勇做教育數字化變革的先行者,譜寫出教育與數字融合的新華章。
靈山島小學是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一所海島小學,共17名學生、9位教師。2021年以來,學校全面推廣“雙師課堂”,打破時空界限,把島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導入島內,課堂上島內外師生可以即時互動反饋,為全校17名“海島娃”帶去詩和遠方。
數字化轉型,讓青島的中小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已建成同步課堂教室1700間、創新實驗室779間,中小學全部實現萬兆網絡接入和無線網絡覆蓋,同步課堂、線上同步教研等全面推廣應用。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青島還在全市推廣智慧教學和作業管理融合系統應用。依托媒體平台,已錄制播出“名師導學”視頻課程833期,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就能“找到”名師授課﹔開設了“名師空中課堂”線上課程平台,近2700位名師為全市中小學生授課,每周在線“坐診”,學生“下單”提問,名師“搶單”答疑。
在嶗山區,老師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創新作業管理。嶗山區育才學校老師牟曉敏介紹說,她可以通過平台的大數據推送,結合當天學生課堂學習的實際效果,進行“一對一”個性化作業推送。“每一次把錯題做對后,我就會把這道題從錯題庫中移出。”嶗山區麥島學校八年級四班學生王鶯喬告訴記者,老師通過智能作業本推送的典型錯題,避免了她在題海中浪費時間。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管理,老師們可以及時改進教學策略﹔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獨有的錯題本,隨時查漏補缺,教與學的效能都大大提高。
推出協同育人“新供給”,實現“五育”融合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合作、同向發力,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從解決家長最急迫、最困惑、最畏難的問題出發,青島全面推進家庭教育供給側改革,構建全環境立德樹人機制。“一方面,我們打出激勵‘組合拳’,加快培育一支專家型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鼓勵教師精心研究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改變了家長會等傳統的家庭教育形式,推出系統化家庭教育課程,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輸送給家長。”青島市教育局副局長韓東說。
9月8日,青島120多萬中小學生家長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陪伴成長——青島市中小學生家長手冊》,這部在全國率先推出的以優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環境、提升心理育人能力為出發點的家長手冊,按照少年兒童成長規律設置相關內容,既讓家長知道“為什麼”,也讓家長知道“怎麼辦”。
學校一端連著家庭、一端連著社會。韓東表示,社會參與教育,主要是資源的提供和保障。比如,青島先后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組建公檢法等有關部門協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聯盟﹔組織法治專家、心理專家進校園,建設法治副校長、心理副校長等隊伍,構建起家校社協同育人大格局。
“到五六年級,我們就有體育選項走班課了。有籃球、足球、排球、趣味田徑、網球、棒壘球6個項目供同學們挑選,我選的是籃球。”青島嘉峪關學校五年級三班侯博瀚告訴記者,他非常喜歡這門課,課程由體育老師和俱樂部教練一起上,有時候還會打比賽,很過癮。籃球課不僅提升了他的球技,也提升了他的團隊合作意識。“體育選項走班課”是青島市教體融合改革的一個縮影,通過多渠道拓展教體融合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運動發展需求,做到“人人有項目,生生有專長”。
2019年以來,青島還實施了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探索構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通過打通課程、評價等關鍵環節,搭建節賽會展演平台,讓學生學會體育技能、藝術才能,參加研學活動、志願服務等,將德智體美勞培養目標落細落小落實。目前青島95%以上的學生都能掌握1~2項體育、藝術特長項目。
補短板、擴優質、提質量……伴隨著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的倍增,青島基礎教育發展水平不斷躍升,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美好畫面徐徐展開。
■數說
青島學前教育普惠率、公辦率、優質率達到95%、60%、73%﹔青島95%以上的學生都能掌握1~2項體育、藝術特長項目。
青島市建成市級特色高中14所、市級特色學科基地77個,3所普通高中入選山東省特色高中,4所普通高中入選山東省特色學科(教研)基地。
青島市現有國家教學名師6人、齊魯名師名校長165人,新入選齊魯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培養工程人選85人,全市優質師資達到1.76萬人。
數據來源:青島市教育局
(記者 劉艷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