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以教育夯實“一帶一路”合作的民心根基

2023年09月07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教育夯實“一帶一路”合作的民心根基

【世界教育之窗】

8月28日至9月2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16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中國-東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台,並由單一教育合作拓展為科技、文化、衛生、旅游、體育等多領域合作。

本屆交流周以“教育合作新願景 ‘一帶一路’共繁榮”為主題,舉辦活動122項,推動揭牌挂牌研究中心5個,成立合作聯盟7個、合作中心5個,發布合作成果和聯合項目17項,形成學術論文集5項。圍繞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實施語言互通計劃、深化職業教育與產業合作等主題形成一系列務實成果,推動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合作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合作共贏。

“教育是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是促進中國與東盟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引擎。”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表示,面向未來,中國願與東盟各國攜手同行,以高質量教育發展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堅實人才和創新支撐,以高水平人文交流為共建“一帶一路”夯實社會和民意基礎,為推動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展、增進中國-東盟人民福祉貢獻力量。

1、“數字網”實現智慧學習

“我們的學生在成長中所處的世界和以前完全不同,他們將面對氣候變化、沖突、不確定的經濟、數字技術的快速變革等因素影響。”在本屆交流周“中國-東盟數字教育論壇”上,東盟教育合作輪值主席、越南教育培訓部副部長阮文福表示,為讓未來的學生具有穩定心理素質和足夠技能來應對挑戰,推動教育轉型勢在必行。

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秘書長哈必芭說,必須強調教育合作與伙伴關系在優勢互補方面的關鍵作用。雖然東南亞地區數字技術迅速普及,但各國間乃至國家內部在網絡普及度方面差距很大。她表示,希望能夠學習中國的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新的解決方案,構建更有韌性、可持續性的教育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何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實現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已成為各方共同關注的話題。本屆交流周上,中國-東盟數字教育聯盟正式成立,首批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在內的近60家機構加入聯盟。

“這將進一步加強東盟與中國在數字教育方面的合作,朝著一個更具創新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教育共同體邁進。”東盟秘書處秘書長高金洪說。馬來西亞開放大學校長艾哈邁德·伊扎尼·阿旺教授認為,中國-東盟教育聯盟可以為馬來西亞帶來新的數字教育和開放遠程教育技術,提升競爭優勢,實現高新知識技術的轉移。

據介紹,聯盟下設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三個工作組,以及政策、研究、技術三個專業委員會。聯盟秘書處機構中國-東盟數字教育合作中心設立在中國國家開放大學,為各類合作項目提供技術、資源等方面支撐。

國家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啟明表示,將通過中國-東盟數字教育聯盟的建設,逐步打造一個跨國的數字教育綜合服務平台與合作網絡,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學習者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靈活的手段獲得高質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和終身學習機會,助力各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教育范式創新。

“我們所尋求的教育合作新願景要求我們齊心協力應對挑戰。”菲律賓高教委主席德維拉說,將繼續提供包容性的教育機會,確保全民數字掃盲,不讓任何人在數字革命中落伍。同時,應將網絡安全、數據隱私和合理使用技術納入教育框架,為數字教育創造一個充滿信任和信心的環境。通過合作、分享知識和共同努力,建設一個讓“一帶一路”成為通往卓越教育和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未來。

2、“語言橋”聯通文化交流

“值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正是深化人文交流與合作理念的絕佳契機。”印度尼西亞教育文化與研究技術部部長納迪姆·馬卡裡姆說,在教育領域,人文交流與合作對連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為智力成長創造了環境,並讓人才得以蓬勃發展。

“我們要有互相包容、互相尊重、開放互惠、公平正義的態度,培育年輕一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依托年輕人之間語言溝通上的能力,促成文化的共存理念。”老撾駐華使館教育文化參贊靳達望介紹,近年來,老中雙方在教育領域持續開展文化交流和青年語言相通、青年互訪等工作,促進青年跨文化國際交流能力提升。截至目前,老撾共有2所大學、2所孔子學院、5所孔子課堂開設漢語專業,中國共有9所本科院校開設老撾語專業,並對老撾來華留學生設立相應獎學金。

民心相通是中國和東盟共同發展的重要根基,語言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前提與保障。2022年以來,中國與泰國、柬埔寨、印尼等國簽署國際中文教育合作協議,東盟國家新增6所孔子學院,新設12個網絡中文課堂、中文智慧教室等新型中文學習機構。在“大榕樹-中國東盟青年語言互通計劃”下,“理解中國來華研修項目”正式啟動,東盟十國首批27名優秀青年官員在完成線上中文和中國文化體驗后,已開啟為期14天的中國之旅。

同時,在本屆交流周“第二屆中國-東盟語言文化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東盟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倡議》,發布語言文化合作項目標志性成果《越喃漢英四文對照新辭典》,啟動《南洋華語文獻分類叢刊》編纂項目,將中國-東盟語言文化合作交流常態化、機制化進一步推向深入。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局限於經濟,還包括文化、教育、社會等各個領域。”馬來西亞國會上議院議員阿旺·沙利延表示,需要通過開展中國與東盟國家文明的比較研究、出版和翻譯項目、教育交流和語言文化課程合作計劃,以加深雙方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友誼。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說,中國將秉持更加開放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拓展與包括東盟在內的有關國家、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語言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品牌,並將其納入政府間人文交流機制,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企業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促進多元文化交流互鑒。

3、“魯班坊”提升職教合作

“魯班是中國2500年前的工匠、發明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和我國古代技能大師的代表。魯班工坊搭建了中國職業教育與世界合作交流的實體橋梁,以創新引領實踐,以實踐豐富內涵。”在首屆“‘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國際合作論壇”上天津職業大學教授、魯班工坊建設聯盟理事長劉斌說。

據了解,魯班工坊項目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合作國家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培養合作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急需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在推廣中國先進職教產品的同時也將“工匠精神”的種子播撒在各國青年心中。

目前,中國已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開設“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建成27家魯班工坊。圍繞軌道交通、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的合作辦學,正在讓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產業合作共同體更加緊密。

“老中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的目標是制定標准、培訓人才,大力培養技術工人。”老撾技術和職業教育司司長努盤·歐薩在本屆交流周“新時代、新機遇、新使命——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論壇”上表示,老撾通過與中國攜手努力,在魯班工坊、電子商務、智能農場、物流管理等許多職業教育合作項目上都取得了成功。

努盤·歐薩介紹,上個月完工的老中鐵路技工學院建設項目是一次出色的合作。這是老撾第一所位於首都萬象的鐵路學院,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資源、技術設備和專業課程,共計開設6個與鐵路技術和服務相關的專業。第一屆招收的360名學生,將於今年10月開學。

柬埔寨公共工程與運輸技術培訓學院培訓部副部長薩姆·索菲在本屆交流周“中國-東盟交通職業教育聯盟第五屆年會暨數字賦能交通教學資源論壇”上說,作為柬埔寨唯一一所提供公共工程培訓的高等院校,學院通過與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長安大學等中國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和學術合作,培養更多具有技能、知識和職業道德的人力資源,為未來公共工程和交通領域的接班人做好准備。

“借助交流周平台,我們充分發揮喀斯特地形地貌高墩大跨度橋梁建設、管理、檢測、維護等方面專業優勢,開展國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務貴州先進交通技術標准走出國門。”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吳有富表示,學院作為貴州省首家“中文+職業教育”線上培訓的實踐者,在老撾、柬埔寨開展2000多人次短期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為貴州道路與橋梁施工企業“走出去”精准培養境外所需的人才。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說,希望從包括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在內的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建設等更加宏闊的視野下,從中國建設教育強國和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背景中,更加精准地定位職業教育,更加開放性詮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時代、新機遇和新使命,更好地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問診把脈、提供藥方和改進方案。

(記者 呂慎 陳冠合)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