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建成運行標准化、規范化、公益性零工市場39家,今年3月以來累計服務零工3.6萬余人次。記者實地探訪運城零工市場——
“零工之家”讓靈活就業有保障(人民眼·就業優先)
一名求職者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設立的運城零工市場服務窗口咨詢。 |
運城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向求職者介紹智慧就業自助服務系統。 |
求職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進入“運城零工之家”網上平台。 |
建筑工人在運城市一處工地上作業。 |
引子
窗外夏日炎炎,屋內清涼舒適。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務工人員裴勤敏收工后,照舊來到運城零工市場歇腳納涼。裝配了中央空調的運城零工市場佔地2000多平方米,集用工匹配、用餐休息、勞動維權等功能於一體,如今已成為靈活就業人員的“零工之家”。
“‘零工之家’,服務到家。工友們不必再頂著風吹日晒在路邊攬活兒了,收工之后也能就近喝上水、吃熱飯、歇歇腳。”休息片刻,裴勤敏站起身,走至招聘大廳的大屏幕前,關注不斷更新的用工信息,很快相中了滿意的下家。
零工“小市場”激活就業大民生。截至6月底,山西省已建成運行標准化、規范化、公益性零工市場39家,今年3月以來累計服務零工3.6萬余人次。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打零工”對促進大齡和困難人員就業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去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零工市場建設 完善求職招聘服務的意見》,提出了強化零工市場信息服務、強化零工快速對接服務、完善服務場地設施支撐等10條意見。
2020年9月,運城市鹽湖區建成山西省首個零工市場——運城零工市場。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搭建零工市場助力務工人員靈活就業”榜上有名。今年1月,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集中精力辦好12件民生實事,“推動公益性零工市場縣縣全覆蓋,讓零工等活不再‘站馬路’,讓就業服務更加有溫度”被列入其中。
怎樣強化零工人員就業服務?日前,記者走進運城零工市場,探訪如何為靈活就業者打造求職培訓平台、候工歇腳驛站、咨詢維權后盾。
高效對接
以前“站馬路”找活,如今手機接單出工,1.5萬余條零工信息雲端共享,促進供需匹配
走進窗明幾淨的運城零工市場服務大廳,一塊電子大屏上正滾動顯示著各類用工信息,近期的零工登記數量、用工企業數量一目了然。工人們三三兩兩,或站在大屏前查看信息,或坐在靠椅上休息、候工。
向裡走,職業介紹、勞動維權、信息咨詢等服務窗口依次排列。“你好,我想找份工作。”42歲的裴勤敏來到職業介紹窗口咨詢,工作人員翟亞園熱情地接待了她:首先通過掃描身份証實名登記,之后打印出一張載有裴勤敏各項基本信息的用工登記表。
接過表格,裴勤敏根據自己掌握的技能、擅長的工種等情況進一步填寫,“木工、焊工、鋼筋工”,她認真填好了務工意向。翟亞園逐一錄入系統,又引導裴勤敏掃碼加入了零工市場的就業信息微信群。
人力資源信息不匹配,是造成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的一個重要原因。零工市場,一頭連著用人單位,一頭連著零工群體,為勞資雙方架起了“一站式”就業服務橋梁。
信息化手段助推精准匹配。《關於加強零工市場建設 完善求職招聘服務的意見》提出,加強“互聯網+”、大數據、雲服務、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運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務水平,動態收集更新零工人員和用工主體信息,支持零工崗位信息省級歸集、多點聯動、統一發布,提供在線匹配對接、應聘報名、結果確認等“一網通辦”服務。
“零工信息雲端共享,崗位需求一鍵匹配。”翟亞園介紹,鹽湖區通過引進數字化的智慧就業服務系統,推出“零工之家”網絡登錄平台,對每位求職者建立信息檔案,實現求職者與用工企業的精准匹配、精准對接,目前平台已錄入零工信息1.5萬余條。
裴勤敏登記完務工信息后便前往休息大廳等消息,彼時鹽湖區某裝修公司負責人劉靜也來到了服務窗口:“我們公司有個裝修的急活兒,需要4名焊工、2名小工,希望工人今天就能上崗。”
“您放心,平台第一時間篩選匹配,請先配合我進行核驗備案。”翟亞園話音未落,劉靜便從包裡取出一沓復印件遞了過來。這不是她第一次來零工市場發布招聘信息了,劉靜知道這兒的辦事流程:工作人員得先核查企業營業執照和相關工程許可資質,以此驗証崗位信息的真實性,有時還會根據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派出工作人員前往現場實地察看。
完成核驗流程后,翟亞園隨即在系統中錄入了劉靜的用工需求:“工作內容:焊工與小工﹔工期:10天﹔薪資待遇:焊工每天500元,小工200元。”
用工需求一經錄入,便在運城零工市場大廳內的電子屏幕和就業信息微信群同步更新,並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線上平台即時發布。與劉靜用工需求匹配上的裴勤敏第一時間收到手機信息提示。她馬上來到窗口咨詢,並在翟亞園的協調對接下,與劉靜一拍即合,登記好務工去向后直奔施工現場。
“從‘站馬路’找活到手機接單出工,‘零工之家’方便又高效。”裴勤敏和丈夫長年打零工,過去常在運城市建北橋交叉口的一片露天區域攬活兒,那裡曾是當地多年自發形成的一個馬路勞務市場。對當時場景,裴勤敏記憶猶新:天未大亮,建北橋交叉口處就已人頭攢動,百十名前來找活的零工聚集於此,一有招工的車輛停下,工人們就一擁而上,鬆散無序的馬路勞務市場隱患重重。
“如今看來,既不安全,也不穩定。”裴勤敏說,那時每月最多上工20天,趕上惡劣天氣根本無法出去攬活,隻能蹲在家裡干著急。
一頭是群眾就業增收大事,一頭是城市管理難題,如何在規范管理的同時更好維護靈活就業者的權益?2020年9月,由鹽湖區政府設立,鹽湖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導,山西聯眾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運城分公司組織運營的全新綜合就業服務平台——運城零工市場正式建成。
“過去工友們習慣在橋頭、路邊、街角尋找務工機會,如今求職信息錄入雲端共享,工作崗位主動‘找上門’。”運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二級調研員景鴻說,運城零工市場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求職和用工信息方面的主渠道優勢,收集了大量務工人員和企業的用工信息,在勞資之間搭建起橋梁。
鹽湖區就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閆軍勇帶領記者走到零工市場大廳內的智慧就業自助服務機前,已在零工市場登記信息的務工人員隻要在機器上一刷身份証,就能看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並進行精准選崗。在遠程面試室,求職者可以進入房間與企業在線面對面溝通,即時達成就業意向。
閆軍勇介紹,近年來,運城市依托“零工之家”網絡登錄平台舉辦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30余場。運城零工市場運營兩年多來,已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5萬余個。
“運城‘零工之家’網絡登錄平台作為省內首個零工服務領域的智慧招聘系統,為山西省‘推動公益性零工市場縣縣全覆蓋’提供了寶貴經驗。”山西省就業服務局職業介紹處處長胡會強介紹,山西計劃啟動建設省級零工信息服務平台,將通過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的模式,滿足勞資對接等多樣化需求,實現零工服務“全天候、不打烊”。
強化培訓
幫助有需求的零工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能力
左手托著硅膠仿真娃娃,右手拿著一塊毛巾,月嫂樊婷與工友們兩兩一組,正在運城市鹽湖區汝鑫家政職業培訓學校教師的悉心指導下,模擬練習嬰兒面部清潔的動作要領。
這是樊婷兩年多來參加的第三次零工培訓班。她以前也曾從事過照看孩子的保姆工作,由於從未參加過專業培訓、缺少相關職業資格証書,工資水平始終不高。
“學得一技之長,就業路子更寬。”樊婷2020年底首次到運城零工市場登記求職信息時,咨詢專員綜合其個人情況和務工意願,推薦她參加為期10天的月嫂免費技能培訓班。負責教學授課的汝鑫家政職業培訓學校是鹽湖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確定的技能服務人才培養基地,學員結業后可直接進入汝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工作。樊婷培訓上崗后,先后考取了高級母嬰護理師、催乳師、產后恢復師等職業資格証書,如今月收入1萬元左右。
零工自身素質硬起來,職業道路才會越走越寬。《關於加強零工市場建設 完善求職招聘服務的意見》提出,針對零工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提供符合市場需求、易學易用的培訓信息,引導有單位就業意願和培訓需求的零工人員參加急需緊缺職業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技能培訓,組織有創業意願的參加創業培訓。
運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經摸底調查發現,零工人員中很多從事裝卸、搬運等體力勞動,就業門檻較低、上升空間有限。零工從業者不是沒有培訓需求與熱情,而是缺少培訓渠道。
近年來,鹽湖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經過深入調研,與20多家培訓機構合作,立足實操、面向就業、免費培訓,為零工量身定制了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先后開設針對家政、餐飲、月嫂等的專業技能實操課程,幫助有需求的零工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能力。2020年至今,運城市累計為3500多名零工進行短期培訓。
從賣力氣賺辛苦錢到憑技能提高工資,樊婷對培訓帶來的改變感觸頗深。
長期隻打零工的樊婷,起初並不擅長語言表達,培訓的第一節課是自我介紹,她緊張得滿臉通紅、手心冒汗。培訓老師耐心細致地加以引導,為她講解與客戶交流的溝通技巧。
“專業老師傳幫帶,課程豐富收獲大。”樊婷說,零工市場邀請了具有專業資質、經驗豐富的老師,既為她們講授禮儀溝通等綜合素質課程,也開設了新生兒、產婦護理等專業課程。
“培訓以后才知道,母嬰護理居然需要掌握這麼多專業技能。”樊婷以嬰兒的面部清潔為例:洗臉時應該側著抱嬰兒,盡量讓水滴自然向外流出。洗眼睛要由內而外。輕輕擦拭時,可在臉上擦出“3”字軌跡,這樣能避免嬰兒因不適而哭鬧。
手把手培訓,一對一指導。樊婷上崗后第一次入戶工作,給新生兒喂奶時發生嬰兒吐奶,她馬上打電話詢問培訓老師,得到耐心解答:“先別著急,這很常見。現在,我們一起回憶下培訓時拍嗝的動作要領。”一次次的虛心求教和耐心解答,讓樊婷的工作干得越來越有底氣。
給新生兒做撫觸、做被動操,一邊撫觸一邊和寶寶溫柔說話……這些在培訓中學習到的各項技能,以及細節上的精益求精,都讓樊婷在工作中展現出了職業母嬰護理師的專業素養,最終贏得客戶的高度評價。
“零工培訓水平高,為企業培養、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汝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晉太峰介紹,樊婷起初只是企業的一星級月嫂,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踐摸索和3次培訓,現已成長為金牌月嫂,客戶有用工意向還得提前預約。如今,參加零工市場月嫂、育兒嫂培訓的務工人員持培訓考核合格証書,可在汝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直接上崗,薪酬待遇較培訓前顯著提高。
“零工培訓,幫助靈活就業者把知識、技能和閑暇時間轉化為經濟收入。”閆軍勇說,運城零工市場目前正在探索通過網絡直播等新型培訓方式,讓培訓服務覆蓋更多靈活就業群體。
放眼山西全省,今年3月以來,已累計為2900多名零工人員開展短期培訓,涵蓋家政、手工、電焊等多個領域。
優化服務
從吃住行配套保障到簽合同購買保險,讓務工人員舒心候工、安心務工、體面工作
煮雞蛋、炒土豆絲、炒肉片……餐盤裡的飯菜熱氣騰騰,葷素搭配噴香扑鼻——在零工市場一樓用餐區,裴勤敏正和丈夫劉國強吃早飯。一旁的自取區域內,還供應不限量的饅頭和綠豆小米粥。
一共3層的運城零工市場,一層是休息大廳和用餐區,這裡不僅放置了用餐的桌椅,還安裝了電視機、微波爐和飲水機。
“過去,工友們端著盒飯蹲在馬路牙子上吃。如今,零工市場開辦了便民食堂,早飯5元、午飯10元,自助管飽隨便吃!”裴勤敏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付款記錄:她和丈夫近幾日每天都在這裡用餐。
“零工工資日結,平常吃飯湊合,中午也很少休息。”閆軍勇說,鹽湖區在提供職業介紹、歇腳候工、培訓維權等免費服務基礎上,還推出溫馨的“520”服務。
“5”指早餐費5元﹔“2”指臨時休息床位每次2元﹔“0”指普通工具免費租賃。“我們立足於吃住行等零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不斷完善服務,就是要讓零工市場成為求職者的‘溫馨之家’。”閆軍勇說。
在零工市場地下一層的臨時休息區,共有5間休息室,每間休息室內都擺放著兩張高低雙人床和一個臨時衣櫃,環境整潔舒適。隔壁工具租賃室內,小到螺絲釘、扳手,大到鐵鍬、腳手架,應有盡有。
隨手翻開登記簿,裡面記錄已不少。“今收到工具租賃‘洋鎬’押金20元。租賃人某某某。”閆軍勇介紹,工具租賃室提供常用工具,解決了零工攜帶工具的不便。
“冬暖夏涼能休息,5元早飯管吃飽,工具還能免費借,讓務工人員舒心候工、安心務工、體面工作。”裴勤敏說,市裡還在零工市場周邊開通了4條直達公交線路,為務工人員和用工者提供交通便利。
服務貼心有溫度,保障到位有力度。閆軍勇說,相較於固定用工模式,零工勞動者流動性強、工作碎片化、勞動關系較為復雜,權益保障是難點,“工資能不能及時足額支付?發生工傷找誰賠償?這是靈活就業人員的共同關切。”
為確保零工市場“靈活而不凌亂”,運城零工市場設置了勞動維權窗口,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詢服務,引導用工方合法用工,幫助靈活就業人員正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走訪運城零工市場勞動維權窗口,記者正巧碰到一名叫楊根山的務工者。“來感謝一下工作人員,幫我討回了欠薪。”楊根山說。
原來,去年秋天,楊根山與4名老鄉在山西臨汾一個工程項目上做鋪磚工作。“雇主說好了5人5天,總共6400元,結果完工過后一直沒付工錢。”楊根山感到很無奈,今年5月來到運城零工市場勞動維權窗口尋求幫助。
常駐運城零工市場勞動維權窗口現場辦公的鹽湖區勞動監察部門相關負責人薛敏,耐心地收集了楊根山提供的欠條和微信聊天記錄。“雖然您還沒有在零工市場登記,但我們會協調勞動仲裁部門幫您討薪。”薛敏的話讓楊根山心裡寬慰不少。果然,兩天之后楊根山就收到了雇主微信轉來的工錢。
“有零工市場做擔保,我們沒再遇到欠薪的情況。”裴勤敏說,過去勞務費拖欠現象時有發生,現在每次出工,零工市場都有記錄,勞資雙方還要簽合同,“這不,公司剛給我們買了保險。”
“買的是‘建筑工程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明天就生效了。”劉靜接過話頭說,“一個人幾十塊錢,這是零工市場對我們的要求,也是雇主負責任的體現,買個踏實、放心。”
目前,運城零工市場正在推進零工短期用工合同簽訂工作。“對於工期超過3天、在零工市場平台上對接的雇主,我們採取督促雇主為零工購買短期靈活用工保險的辦法。后續將考慮通過雇主預付款的方式,為在零工市場平台登記注冊的零工統一購買保險。”閆軍勇說。
“推動零工市場規范化運行,為零工就業保駕護航。”運城市副市長梁清燕介紹,運城市已在7個縣區建成零工市場。
“按照‘政府建設、規模適度、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思路,山西今年將建設117個‘政府所有、公益服務’的零工市場。”胡會強介紹,今年2月,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印發的《山西省“公益性零工市場縣縣全覆蓋”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省級安排資金9320萬元支持各縣(市、區)零工市場能力建設和基礎建設,根據地域、人口等因素,每縣給予60萬元至120萬元一次性支持。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1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