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釋了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意義,指明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前進方向,為以教育發展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當前,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夯實基礎教育基點,揚起高等教育龍頭,加快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教育強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尋求通過教育開發人才人力資源和推進創新驅動、實現經濟騰飛與國家發展,帶領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這一數字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對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口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極具戰略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教育強國之“強”,首先是教育自身之強。國際經驗和人力資本理論表明,現代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有利於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因此,教育強國建設須系統分析我國各方面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指向,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不斷優化高等教育資源的布局結構和層次結構、類型結構,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切實提高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最終依歸。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就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此外,還要以教育數字化作為開辟發展新賽道和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應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中,把握教育強國的戰略意義,在統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理解教育強國的內涵,在推進強國建設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明確教育強國的使命,由此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教育支撐。
(作者:李立國,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