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來華留學生:“來中國看看吧!”

2023年06月30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日,“邂逅中國鄉村·美麗貴州行”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貴州舉行。圖為留學生在觀看蠟染作品。
  新華社記者 陶 亮攝

  來華留學生參觀南仁東紀念館。

  來華留學生在貴州一所小學和學生互動。

  來華留學生走訪貴州羅甸縣上隆茶果場。

  國際學生體驗拓印技藝。
  北京印刷學院供圖

  在廈門珩厝社區的端午節相關主題文化節活動現場,國際學生和村民們在互動。
  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供圖

  日前,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廈門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單位舉辦相關社會實踐活動,來自多個國家、多所高校的來華留學生走進鄉村、社區、博物館等,感受中國發展,領略中華文化之美。他們表示,要想了解真實的中國,還是“來中國看看吧!”

 

  來華留學生赴貴州

  感受中國鄉村發展

  本報記者 趙曉霞

  日前,作為“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系列校友活動之一,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等單位主辦的“邂逅中國鄉村·美麗貴州行”活動舉辦。來自24個國家、在中國24所高校留學的40名來華留學生赴貴州感受中國鄉村發展、開展文化交流。

  ●“將中國鄉村文化之美分享給更多人”

  來自俄羅斯的尤莉婭是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比較教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夏旋。

  “我就讀的學校在東北,在當地也接觸過鄉村,但了解不夠深入。此次到貴州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我對中國鄉村的認識。”夏旋說。

  夏旋發現,中國鄉村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有一站是到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怎雷村調研。在那裡,我不僅感受到了中國鄉村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會到了鄉村人民的熱情與淳朴。他們的真誠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也拉近了文化與文化的距離。”

  貴州的鄉村學校也給夏旋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融入其中,與學生一起唱歌、跳舞,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用她的話說,這是她參加本次活動“最快樂的回憶”。

  “學生的淳朴可愛以及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讓參與活動的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希望將中國鄉村文化之美分享給更多人。”夏旋說。

  其實,早在10多年前,夏旋便與中國結緣。在她看來,與中國邂逅“既是機緣巧合,也是命中注定”。2010年,夏旋隨父母到河北北戴河旅行,這是她的第一次中國之行。“在旅行期間,我感受到了中文的深奧,下決心好好學習中文,同時期待與中國的再次相遇。”之后,夏旋在俄羅斯完成大學學業后,獲中國政府獎學金赴東北師范大學開啟她在中國的留學生涯。

  “選擇到中國留學的考量包括未來發展以及希望通過在中國生活、與中國人深度交流從而近距離了解中國。”夏旋說,“沒來中國留學前,周圍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夠。初到中國時,發現真實的中國與自己在書上看到的中國有不一樣的地方,‘活力’‘現代化’是我留學后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因此,對中國的重新認識是一個加深認知的動態過程。”

  今年是夏旋在中國求學的第七個年頭,她說中國的發展已經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動車高鐵展現出來的中國速度、在線支付展現出的中國效率、垃圾分類展現出的中國環保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展現出的中國擔當。”

  貴州之行讓夏旋有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機會。“中國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多樣性的自然背景,帶來了多樣性的文化。參加這次活動,我最大的收獲是感受到了文化的豐富多彩,希望今后能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助力貴州的鄉村文化走向世界。”

  ●“我到貴州來看橋,看你跨越的豪邁”

  來自韓國的申文燮是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的一名博士生。從2010年開始,他便開啟了在中國的留學生涯。“當時,我父親在中國工作,我和家人便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

  多年來,申文燮走訪過中國的多座城市,還在一些鄉村生活過。“之前,中國鄉村給我的印象是交通不太方便,但這次鄉村之行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順暢的交通、美好的鄉村生活讓我感觸很深,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的文化傳承。”申文燮說,“我們走訪了當地小學、高中,學生們會學民族傳統舞蹈、蠟染等,這種文化傳承的模式讓我十分感動。”

  “地無三尺平”是貴州自古以來的交通寫照。如今,萬橋飛架的貴州,讓很多地方“天塹變通途”。

  參觀被稱為“天空之橋”的平塘特大橋以及全長2237米的壩陵河大橋等,讓申文燮贊嘆不已。“曾經的貴州交通閉塞,通過發展架起的一座座世界級橋梁讓交通便捷,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讓民眾的生活更加美好,非常值得點贊。可以說,這些橋梁既是‘科技之橋’,也是‘民生之橋’。”申文燮說,“大橋非常壯觀,但這背后是橋梁建設的科技創新,正如參觀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所介紹的,這些世界級大橋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題,不僅體現了中國基建技術的實力,也展現了中國的科技發展成就。”

  被貴州大橋“震撼”到的不隻申文燮,來自印度尼西亞、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馮巧平也驚嘆於貴州大橋的修建不易和技術攻克過程。“站在宏偉的壩陵河大橋上,可以從高空俯瞰橋下美景,那是非常不一樣的體驗。我至今記得大家齊聲唱《我到貴州來看橋》的場景:我到貴州來看橋,看你跨越的豪邁……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

  正如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程家財所說,橋的意義貴在連通,貴州的大橋連通著外界,拉近了與外界的時空距離。也希望外國青年們像在貴州看到的世界級大橋一樣,成為中國與國際開展多元人文交流的橋梁。

  ●“拓寬視野,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

  來自菲律賓的格瑞斯就讀於北京交通大學,專業是車輛工程。此次貴州之行是她第二次到該省。

  去年,格瑞斯到過一次貴州,但並未走進鄉村。再次走進貴州,她十分興奮。“這次活動不僅讓我有機會再次踏上貴州的土地,也讓我更加欣賞、理解和尊重中國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力量和決心。”

  看到宏偉基礎設施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融合,格瑞斯內心充滿對參與建設這些項目的人的敬重。“這些結構的精心規劃展示了背后參與人員的智慧。廣布於貴州的石灰岩並沒成為當地發展和創新的障礙,而是借助其優勢,打造了適合的項目。”她說。

  給格瑞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站在瞭望台上,看著巨大的望遠鏡,我認識到人類智慧和科學進步的巨大潛力。”格瑞斯說,“貴州之行不僅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還提供了我了解中國的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等情況的機會。總之,此次活動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我希望將這些經歷分享給同學、同行等。”

  對格瑞斯來說,選擇在中國留學是一次改變命運的經歷,也是個人成長的轉折點。沉浸於中國的語言和社會中,不僅提升了她的語言能力,還讓她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當我看到傳統建筑與現代摩天大樓和高速交通系統的有機結合時,驚嘆不已。此外,中國在應對環境挑戰和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努力也讓人贊嘆。我對未來繼續探索中國充滿期待。”

  來自克羅地亞的五勝友曾在3個國家、5座城市生活過,在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習經歷讓他對世界的認知更加豐富。此次在貴州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他第一次在中國鄉村待如此長的時間。“這裡氣候宜人,我非常羨慕當地居民的生活,也在考慮畢業之后要不要搬過來。不同於大城市,這是我從小願意發現的中國:山、水、傳統歌謠、美味佳肴。”五勝友說。

  來自越南的鄧碧芳也在貴州就讀,目前正在貴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羅甸縣大小井風景區參觀時,剛下車,鄧碧芳就感受到跟家鄉一樣悶熱的空氣。“路邊的果樹,和我親切打招呼的當地居民,都讓我有一種回到家鄉的感覺。”

  鄧碧芳告訴記者,此次貴州之行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在羅甸縣邊陽第二中學和學生一起交流。現代化的學習環境,孩子們大方的表達,都讓她感受到貴州鄉村振興的成就。她和其他來華留學生也為當地學生介紹了各自家鄉的文化和語言。

  讓鄧碧芳欣慰的是,參與貴州之行活動的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大家在互相交流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正如來自孟加拉國、從2019年便到中國留學的任杰所說,“貴州非常美,其鄉村也特別美。如果你不來,不會知道貴州有這麼美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多來貴州走走,感受這種美”。

 

  來華留學生走進北京方志館

  吳曉方  許海霞

  日前,北京印刷學院舉辦“國際學生走進北京方志館”活動,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的學生參加。

  在北京市方志館一樓主題牆,國際學生了解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筑特點和文化內涵,他們對北京的恢弘格局和悠久歷史都贊嘆不已。

  “天安門、故宮、前門大街,它們都在一條線上啊!”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阿裡克指著主題牆說,“我去過天安門、景山公園、鐘鼓樓,很喜歡那裡的建筑,有一種獨特的美……”

  在自然、城市、人口、經濟、文化和方志編修等展廳,國際學生們駐足在藏品、圖表和影像前,聽解說員娓娓道來北京的古老和年輕。

  “以前了解的北京文化都是書上的,今天來到方志館,我才知道北京城門、四合院和老字號背后的故事,太有意思了!”來自孟加拉國的留學生孫木說。

  “我吃過便宜坊的烤鴨。”一名巴基斯坦留學生指著“便宜坊”的匾牌,得意地轉向老師說,“我讀對了吧,‘便’不讀‘pián’,而是讀‘biàn ’。”

  採用虛擬現實技術的“胡同騎行”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致,大家爭相嘗試,騎上單車、踩動踏板,投影牆上就會出現北京胡同的街景,讓人身臨其境。

  來自阿富汗的學生阿西夫一邊踩動踏板,一邊與身邊同學分享:“你們看,到南鑼鼓巷了,這就是傳統的北京胡同。”

  讓學生們體驗以漢代瓦當為主題的拓印技藝也是此次活動的重要環節。來自巴基斯坦的阿韋斯一邊蘸著墨水輕拍拓板,一邊介紹道:“這是我第一次體驗拓印,真有意思。”

  從方志館出來,學生們意猶未盡,大家表示“這次活動是一堂生動有趣的文化課,也是了解北京這座城市難得的機會,我們對古老而年輕的北京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以后我們會更珍惜在中國留學的時間,多走走看看,親身體驗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建設成就”。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也是我校國際教育學院成立10周年。2013年以來,我校國際學生招生累計達1000余名,來自64個國家。”北京印刷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陳妙玲說,“今后,我們將繼續結合學校學科特色,依托北京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國際學生開辟第二課堂,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系北京印刷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教師)

 

  廈大國際學生走進當地社區

  體驗中國傳統節日

  唐浩軒 

  日前,來自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的國際學生前往廈門市翔安區香山街道珩厝社區,參加端午節相關主題文化節活動。

  伴著金鑼的一聲脆鳴,一場緊張激烈的“包粽子”大賽拉開了帷幕。國際學生們挽起袖口,拿起粽葉,投入到比賽中。在社區阿姨們的指導和眾人的努力下,又小又俏的粽子齊整地擺在了盤裡。

  到了晚上,村民們各顯神通,有剛柔並濟的太極功夫扇,也有充滿活力的兒童多人舞蹈,更有洞簫、笛子等表演,盡顯中華文化之美。廈大學子也獻上了一場笑料迭出的相聲表演。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陳奕樺說:“通過這次活動,我不但學會了包粽子,而且對中國社區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跟鄉鄰們吃飯、聊天是非常開心的事。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中國民眾的善良和熱情。“

  來自印度的何知書說:“平時,我很少有機會到社區交流。參加此次社區活動是難得的經歷,與村民互動特別開心。希望將來有機會走進更多的社區,體驗更多活動!”

  (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提供)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