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法瓷都:跨越時空的牽手

2023年06月29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法國中南部小城利摩日街頭,和煦春光下,一根青白瓷柱上“謝謝景德鎮並熱愛利摩日”等中、法文標語清晰醒目。

  這件瓷器作品,是法國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與中國景德鎮陶瓷大學師生們的合力之作。自2018年佇立在利摩日以來,它向世人展示著中國景德鎮和法國利摩日這兩座“瓷都”跨越時空的牽手。

  在綿延萬裡、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歷史上,景德鎮與利摩日深入交流,在瓷器藝術上書寫著文明互鑒的佳話。

  18世紀,高嶺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從景德鎮傳到法國,對利摩日制瓷業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光陰荏苒,2010年,景德鎮與利摩日結為友好城市。一年后,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和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共同打造的國際陶藝工作室項目,為兩所高校互派藝術工作者和留學生提供了平台,陶瓷成為他們交流的共同語言。

  現代陶瓷生產工藝,陶藝創作手法……從景德鎮來到利摩日的中國留學生,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從利摩日來到景德鎮的法國留學生,從古老的瓷片上感受歷史脈動。

  曾在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交流的周雷,一邊鑽研兩地的制瓷工藝和創作手法,一邊琢磨如何把西方的現代工藝和創作理念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將青花瓷的古韻融入西方美學,讓它們突破傳統、走向世界。”

  從中汲取靈感的,還有法國陶瓷設計師米爾蒂耶·布夫雷。不久前,她燒制出一件名為“泥土與雨水”的陶瓷作品。暖陽透過窗戶洒在瓷瓶上,明亮的白色瓷胎如皎潔月光,瓶身密布的溝壑似涓涓溪水流淌而成。

  布夫雷拍下眼前的一幕,上傳到個人社交媒體上,並配上文字“這是時光留下的痕跡”。此時,距離她結束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留學生活,已過去了6年。

  “從中國瓷都回到法國瓷都,兩地跨越時空的交往,帶給我無限的創作靈感。”6年前,布夫雷將自己的工作室設在利摩日。“景德鎮的陶瓷工匠,依然在傳承千年的制瓷技藝,令人贊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如今,利摩日的阿德裡安·杜布謝國家陶瓷博物館,館藏數千件陶瓷藝術品中不乏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既有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外銷瓷,也有富含中式古典魅力的作品。

  而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同款的青花瓷盤通過瓷片修復,解析蘊藏其中的陶瓷基因,復原歷史上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真實面貌。

  “陶瓷文化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琺琅在來到中國前,是應用在金屬材質的器物上的,但在景德鎮能工巧匠手中幻化成琺琅彩,成為在工藝交流中誕生的陶瓷品種。

  在景德鎮留學期間,布夫雷曾在景德鎮望龍陶瓷有限公司實習,當時她創作的一款杯碟帶回法國后,被一位知名主廚看中,此后成為盛放法餐的餐具。

  受此啟發,景德鎮望龍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望龍把公司的設計室搬到了歐洲,法國人諾曼·特拉普曼是設計團隊的一員。

  “作為設計師,我喜歡嘗試不同類型的材料,包括瓷器。同景德鎮陶瓷工匠的跨界合作激發了我新的創作靈感。”特拉普曼說,“我們和景德鎮的同事每周開一次電話會議,討論所有正在進行的項目。”

  設計在海外,生產在景德鎮,當72道手工制瓷工序遇上國外設計師,先進的設計理念運用到景德鎮陶瓷生產中。

  今年初,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一次家居展上,由特拉普曼設計、望龍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的青瓷洗浴套裝拿到了國際訂單。

  “就像面粉既能蒸出饅頭也能烤出面包,我們與法國設計師深度交流,跨界融合贏得了國際市場的青睞。”余望龍說。

  “利摩日制造”的陶瓷作品已連續多年參加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為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寫下精彩一筆。

  因瓷結緣,踏浪交融,中法兩國共同奏響的泥與火之歌,歷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陳毓珊  黃浩然)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