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為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貢獻力量(中國道路中國夢·不負囑托更奮發)

葛昌純
2022年11月25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和材料科學打了一輩子交道。1952年從唐山交通大學(即今西南交通大學)冶金工程系物理冶金專業畢業后,我就抱著“科技報國,實干興邦”的堅定信念,長期致力於粉末冶金、先進陶瓷和空間太陽能發電關鍵材料等的研究。

  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建校70周年。我和14位老教授一起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達為我國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回了信,鼓勵我們“為鑄就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的鋼鐵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收到回信后,大家倍感振奮,進一步增強了投身教育科研事業的熱情。

  1960年6月,我所在的鋼鐵研究總院粉末冶金室,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隊伍,攻關研制分離膜。這是以氣體擴散法濃縮鈾235的核心元件,當時隻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研制分離膜的技術。我被任命為研制乙種分離膜的專題負責人,和團隊在一無資料、二無設備儀器的艱難條件下,經過無數次實驗失敗,在1964年研制成功乙種分離膜。1965年,我被任命為乙種分離膜生產總指揮,帶領600多人的科研生產團隊,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了乙種分離膜的全部生產任務。這些經歷讓我深深地認識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我們科研人員要堅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敢於挑戰科學難題,以科技創新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1986年,我應聘到北京鋼鐵學院(即今北京科技大學)從事教育科研工作,致力於培養更多專業過硬的材料學科基礎人才。客觀地說,我國的材料科學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這意味著我們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30多年來,我先后參與創建我國第一個粉末冶金博士點、無機非金屬材料博士點,創辦“特種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粉末冶金與先進陶瓷研究所”等。借助這些平台,我為學校培養了眾多“材子材女”。青年學生頭腦活絡,他們的創新探索對我很有啟發,使我的科研思路更加開闊,科研工作也因此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書育人30多年,很慶幸有一批又一批學生,樹立起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遠大理想,他們從我們的手中接過火炬,繼續攀登高峰。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繼續發揚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的精神,培養更多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為鑄就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的鋼鐵脊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5日 05 版)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