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層層深入,有機銜接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沈桂萍
2022年05月21日08:5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層層深入,有機銜接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年,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聯合發布《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對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各族師生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各族師生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職責使命。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境外敵對勢力加緊利用所謂民族、宗教、香港、台灣、西藏、新疆等議題對我實施分化、顛覆和遏制,企圖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過去一段時期以來,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大藏區”“東突厥斯坦”等“去中國化”“去中華民族化”的錯誤思潮,也嚴重影響著中華民族團結統一。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各級各類學校是意識形態反分裂斗爭的主陣地。《指導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通過專題教育、主題班隊會、“國旗下的演講”等活動,講述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傳統,講述近現代以來各族先輩投身中國革命、中華民族浴血重生的故事,特別是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族同胞砥礪奮進的時代風貌,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潛移默化地種在各族師生的心靈深處,引導各族師生深刻認識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堅定各族師生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此類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

   《指導綱要》遵循了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既要通過系統的教育,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知識、文化,認識感知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逐步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也要讓學生從小形成各族同胞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團結合作的意識,以此作為法律規范、道德責任、行動准則。

   根據從認知、情感到行為的教育規律,學校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是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象征符號,形成集體記憶﹔情感教育重在體驗情境,生成“中華民族一家親”情感﹔價值觀教育重在形成全體中華兒女“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價值認同,引領行為方式。《指導綱要》要求堅持統籌規劃與分類指導相結合,遵循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大學教育四個階段的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分階段、有側重地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層層深入、有機銜接。既要講好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講好各民族團結奮進、建設和保衛美好家園的故事﹔也要把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有機統一呈現出來,闡釋好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背后孕育的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內涵,全面提高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指導綱要》明確了促進各族師生共同成長進步的務實舉措。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隻有學會與他人溝通、多參加集體活動,才能成長為健康的社會人。我國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各族學生隻有加深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才能增進感情,更好地成長和進步。

   《指導綱要》要求,學校要依托少先隊、共青團、學生黨支部、學生會等組織,積極開展各族學生共同參加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以活動為紐帶,讓各族學生在共同營造的愉快氛圍中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積極推進各族學生混校混班,互融互助,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搭建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還要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教室、宿舍等場所,展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團結進步內容的作品,營造弘揚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的校園氛圍,為各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校園環境。這一部署要求,將極大促進校園各族師生既做得了同窗好友,更能成為知心朋友,促進各族師生團結融合,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根植各族青少年的內心深處。

   貫徹落實好《指導綱要》有關要求,提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效果,還需要各級教育部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理論政策學習,吃透《指導綱要》政策精神。應遵循統一性、科學性、針對性、協同性等原則,加強以黨委為統領的組織領導,建構全員思政、全員育人的教育教學體系,以各學段學生認知規律為導向,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資源,特別是各學科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元素,科學構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承擔的任務,不斷創新教育途徑,增強部門間協同配合,切實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取得實效。

   首先,確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要按照《指導綱要》的部署,構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知識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知識,重點說清楚各民族是構成中華民族的成分和要素,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整體是主線和方向。二是各族同胞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公民意識的知識,主要是強調各族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同當家作主,共同走向現代化,共同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的核心利益。三是“四共”的中華民族歷史知識。把以“共同開發祖國錦繡河山,共同開創祖國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這“四共”為核心內容的中華民族歷史教育擺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基礎和關鍵地位。四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知識。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信息,以及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對各族師生認知、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升華為價值理性認同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共同培育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除了挖掘各族先民維護團結統一的歷史傳統,更要講好近現代以來各族兒女投身中國革命,致力於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發展進步的革命精神、團結奮斗精神、改革創新精神、砥礪前行精神等。因此,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四史”教育在共有精神家園教育中非常重要。

   其次,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開展以《指導綱要》精神學習為主題的教育培訓,注重解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對如何增進共同性、尊重包容差異性、深化民族團結教育主要任務理解不深不透的問題。通過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推動地方和學校更加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黨中央在新時代的重大戰略部署,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推動各級教育主體完整、准確、全面把握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講清楚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歷史傳統,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與團結奮斗、守望相助、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

   最后,健全教育效果評估與考核機制。《指導綱要》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學校黨組織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各地應按照《指導綱要》的要求,圍繞“四個與共”“五個認同”構建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組織體系和評價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按照《指導綱要》要求,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責任制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不斷完善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機制,切實承擔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光榮使命。

   總之,在中華民族意氣風發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鍵期,各族同胞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發,凝聚力向心力極大增強,呈現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局面。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面臨著一系列風險挑戰,敵對勢力干擾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風險依然存在。各級各類學校肩負著凝聚各族師生,形成“休戚與共、生死與共、榮辱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重任,必須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出發,深刻認識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歷史使命,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謀劃,不斷完善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機制,切實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師生心靈深處,確保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落地見效。

   (作者:沈桂萍,系浙江大學教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