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開放學科邊界 學科交叉融合助力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

2022年05月17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專家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力量,必須承擔起培養頂級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責任使命,培養出扎根中國大地做學問作出世界眼光與尋求世界貢獻的人才。把握時代機遇,以當前學科交叉融合的強勁動力創新與完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機制,是高校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命題的回應,亦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需求實施人才培養的必然舉措。

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哲學社科人才的實踐進展

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融合推進是科學發展、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趨勢與強勁動力。1985年,全國交叉科學討論會舉行。與會專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馬洪指出:“綜合就是交叉。當代任何重大經濟問題如國民經濟計劃的制定,研究科技、人口、交通、城市等問題必須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表現為各學科的交叉滲透,成為創造性的整體。”實際上,學科設置封閉與專業分割過細已經造成了哲學社會科學內部的割裂,以及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鴻溝,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這一階段的改革,始終面對著專業化與綜合化之間的張力,重點圍繞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展開。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率先設置了跨學科機構與人才培養試驗區,革新課程,調整專業設置,探索轉變培養模式。例如,武漢大學突破傳統學科歸屬劃分,依照國家戰略需求與學術前沿成立若干跨學科平台。其中,較早成立的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以國際法學為核心,融合世界經濟、測繪遙感等多學科領域,跨學科招收研究生,以培養“精法律、通歷史、會外語、懂技術”的人才。

進入新時代,國家戰略升級、學界共識加強,相應的學科調整、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改革得以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進入黃金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當前階段的改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與路徑,核心是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與人才高地建設。在宏觀戰略與政策工具支持下,高校在實踐領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積極性與改革熱情。一些頂尖高校在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平台機構、交叉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其一,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立足學校優勢特色,建設學科交叉的教學科研平台與機構。由於自然科學有物理學、數學等層級分明的基礎學科,而社會科學被認為沒有明確的學科層級,因此在組建交叉平台時主要基於問題導向匯聚相關學科。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圍繞國家安全、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等領域搭建“雙一流”跨學科重大創新規劃平台,並成立交叉科學研究院統籌發展。該院正在打造以數據算法、區塊鏈、人工智能為底層架構的“數字社會科學”集群,以“數字+經濟”“數字+治理”“數字+人文”3大板塊開展少而精的交叉型研究生培養工作。其二,交叉學科是在原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基礎上產生的新學科,近年來交叉學科設置實現突破,其人才培養緊扣國家急需領域,為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發展培育了后備力量。截至2021年,全國各高校自主設置、按照二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達616個。例如,北京大學設置的中國學,涉及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同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等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旨在培養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領域領軍人才。

在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難點。其一,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以學科專業為基礎,制度慣性與既成利益造成以院系為基礎單位的學科組織具有一定的單一性、保守性乃至封閉性,形成“思想藩籬”與“各自為政”的狀態。其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需要整合不同學科與利益方的力量,進行綜合改革與全方位的培養機制改革。然而,目前這種整合並不徹底,課程堆砌、簡單疊加、交而不融、止於表層的情況還存在。其三,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鴻溝依然存在,理論與實踐脫鉤現象仍然嚴重,人才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以及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實驗手段實現研究范式與方法創新的能力匱乏。

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人才的建議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一個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已經到來。為培養卓越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高校需要深入推進改革,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功能。

其一,在文化理念層面,開放學科邊界,打破傳統學科劃分的限制與隔閡。打破認知理念上的學科壁壘與打破組織制度上的學科界限同等重要。社會學家吳文藻曾言:“一門社會科學,欲求突飛猛進,全靠那獨當一面的通才。”知識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要消除思想上的壁壘與行動上的隔閡,打破故步自封的心態與陳腐封閉的學科界限,在古今中外的知識與理論中自覺求索、比照借鑒,為卓越的學術奠定基石。交叉融合的題中之義在於開放與創新,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永葆生機。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問題。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需要在多學科交融中夯實知識基礎,實現思想碰撞,直面綜合性與復雜性的社會問題,面向時代之問,探索學術創新。

其二,在組織制度層面,打通關鍵環節,落實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功能。當前,很多高校已經通過建立學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機構、打造人才培養特區等方式開展改革,陸續出台專項招生、導師遴選、評價考核等配套制度。然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機制不能僅僅體現在少數獨立建制的培養特區裡,走“少而精”的改革路線﹔而是亟須從根本上打破封閉性模式,創建並保障開放性、共享性的課程平台、實訓平台、知識空間。系統規劃與協調傳統學科院系間的合作共享,增強管理效率與育人服務職能,創造條件激活各方聯合研究與育人的動力。學校在招生條件與名額分配、學術資源配置、多學科導師團隊搭建、培養過程質量保障、學術成果認定等關鍵環節應著力清除制度障礙,創造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育人、有利於人才潛心科研並追求創新的制度環境。

其三,在知識創新層面,服務國家戰略,統一布局、協同創新育人機制。習近平總書記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與育人工作,是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與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創新通常依賴於博約兼長的學者們的鑽研探索與獨到貢獻。相對於單兵作戰,統一布局與協同合作是更加有效的知識創新組織方式。當前,應協同政府與高校等各方力量推動學科體系調整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聯動人才隊伍、學術資源、項目平台,加強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聯系,形成合力推動改革。要瞄准國家重大戰略和學科前沿發展方向,加強頂層設計,統一布局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的協同創新平台與人才培養機制。尤其是在關鍵與前沿領域,應不遺余力整合資源力量,打造優質資源共享平台,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創造有利於高水平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育人機制。

(作者:謝夢,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講師)

(責編:何淼、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