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6日16:06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 (記者孫競、溫璐)黃河中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延安精神的誕生地,肩負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能源基地和生態屏障的重要功能。去年10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了綱領性規劃。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提出了關於《系統推進黃河中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建議。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吳普特指出,黃河中游地區是我國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自然災害頻發區,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是我國重化工能源區、是我國革命老區、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障礙最多的區域,也是目前我國經濟與生態矛盾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因此,黃河治理的根子在流域,黃河的重點在中游,中游的關鍵在水土保持與生態治理。
為此,吳普特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加強黃河中游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頂層設計。制定出台黃河中游重大規劃政策,建立黃河中游區域省際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和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機制。加強省際之間、各市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交流,探索建立中游聯防聯治工作機制、省際河長之間的水污染會商機制,解決中游流域污染治理問題。建立黃河中游生態補償工作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切實推動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
第二,加大黃河中游科學研究力度。發揮區域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優勢,研究制定黃河中游整體生態保護框架和規劃,切實摸清中游區域的家底。圍繞黃河洪水風險、脆弱的生態、水資源短缺以及高質量發展等主要問題,特別是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的“牛鼻子”,抓緊開展科學研究,強化實體水-虛擬水統籌管理,以水定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實施水土流失過程和主導要素智能監測,構建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精准治理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黃河中游區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服務。
第三,評估黃河中游植被承載狀況。隨著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實施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黃土高原植被覆蓋明顯增加,僅陝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裡,建議國家盡快實施以特色生態衍生產業為中心的綠水青山提質增效工程,解決生態建設由量變到質變、生態功能提升和綠色升級發展途徑三大問題,打造壩系田園經濟綜合體,實現流域清潔生產,壯大各類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實體,確保綠色長久的科技支撐能力持續加強,促進綠色升級發展。
第四,推動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和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在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和治理立體布局上,應充分考慮上中游自然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特點和差異性,按照重點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分別布局。在治理上以生態農業、節水農業、旱作梯田和淤地壩建設為重點,因地制宜,進一步提高治理標准和黃河中游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推動黃土高原變綠、變美、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