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持續建設高職院校文化高地

交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答卷

2021年12月23日08:5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交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答卷

  在山東濟南有這麼一所學校,默默無聞,但工作腳踏實地,在北京、上海、濟南等地的幼兒園裡,他們的畢業生在悉心呵護著孩子﹔她沒有漂亮的名片,但是工作一絲不苟,在海昏侯、故宮博物院等舉世矚目的考古現場,有他們畢業生忙碌的身影﹔她汲取齊魯文化精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連續奪得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她就是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就規模和知名度而言,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確實普通,但通過十年如一日對文化育人的深入探索,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認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與文化育人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時代性、著眼系統性、增強創新性,聚焦文化認同、培育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結合自身實際加強和改進文化育人工作,用校園文化塑形,用傳統文化提升,用紅色文化引領,多層文化融合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萊職答卷。

  用校園文化為學生思想塑形

  在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有一種家庭的氛圍,老師幫助學生,學長學姐幫助學弟學妹,大家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注重團結,忠誠度高”成為用人單位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評價。因此深受各用人單位的青睞,學校的就業率和就業層次逐年提升。連續多年就業率達到96%以上。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將這種成績的取得歸功於學校長期推進積澱的感恩校園文化。

  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2012年,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確立了“感恩 趕超”的感恩校園文化,並持續推進。通過“感恩 趕超”校園文化教育,教育引導學院師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心,達載物之德,創趕超之舉”,在道德上感恩礪志,在事業上趕超勵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通過近十年的建設和完善,感恩趕超文化已經滲透到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的方方面面,不光“感恩 趕超”的標志隨處可見,學生入學第一課就是感恩課,每學期都有感恩班會和感恩活動,同時發生在身邊的“感恩 趕超”的故事也在學生中廣為流傳。

  “立德樹人是學院的根本任務,培養一個技術工人容易,隻要上好課學好技能就行,但是培養一個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就需要用校園文化為學生的思想塑形,為他們的思想奠基,因此,我們通過隨處可見的感恩趕超文化建設,讓感恩趕超精神在學生的思想中扎根發芽,最終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孔祥敏院長說,“我們立足高職辦學特點,考慮高職學生道德素質重塑、職業崗位需求以及社會競爭選擇等現實與長遠需求,經過多方調研論証提出了‘感恩 趕超’的感恩校園文化,就是想將我們的學生塑造成為‘德技並修 知行合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也是企業在選擇員工時最注重的品德。”

  此外,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將“感恩 趕超”校園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貫穿到混合式教學改革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混合式教學改革是一項水平特別高、要求特別嚴、內容特別復雜的改革。”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鄒翠蘭說,“但是學校要發展,讓學生達到新時代對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就必須打破之前教育教學的僵局,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推行‘線上’+‘線下’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給死氣沉沉的課堂注入新活力,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到學習上,因此混合式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基於這種認識,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除了多次到清華大學等全國名校學習,也總結一些學校的教訓,提出改革和文化並行的策略。通過文化熏陶,讓學生和老師自身認識到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從理念上對學生和老師進行頭腦風暴。為下一步具體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因此,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得以穩步推進,從2018年初,選擇27名教師,對27門課程開展了混合式教學改革試點,以后每學期滾動擴大,逐步推廣。到目前,學校已經開展了6個批次321名教師的混合教學改革培訓,立項建設了233門適於混合教學的創新課程。

  混合式教學改革也結出了累累碩果。2018-2019年,教師在山東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榮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作品《產前腹部檢查》獲國賽課堂教學賽項一等獎。2020年教師在山東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其中3項作品獲推參加全國評選的資格。在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榮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2021年在山東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其中1項作品獲推參加全國評選的資格。

  用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文化是民族血脈、人民精神家園。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深知文化之於大學,如精神、品格之於人類。而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隻要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就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為此他們做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教學改革。

  以學校師范教育與藝術系為例,學前專業的學生《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讀物均能倒背如流。系裡每年還會組織相關內容的情景劇匯演和比賽。“每年的傳統文化匯演和比賽是同學們最期待的活動,為了有一個好的表現,他們會把一些傳統文化小故事編排成情景劇,然后再根據故事內容制作服裝和其他道具,為了讓故事演得更加逼真和更能被小朋友喜歡,他們會對劇本進行改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將來走進幼兒園時能夠信手拈來,這對同學們加強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適應工作崗位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我們還持續推進非遺文化進課堂、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力求使學院傳統文化在學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畢玉海說。

  把傳統文化故事搬上舞台只是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點,學校《周末文化大講堂》已經堅持了近十年時間,每年學校遴選骨干教師開設講授傳統文化培訓課,內容涉及傳統文化、文明禮儀、專業素養、心理教育等。十年來已經組織相關講座1800節次,極大提升了全校師生的傳統文化認知水平。

  目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的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形成體系,融入時代強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聚焦萊蕪汶水青史,挖掘傳承區域歷史文化。發揚工匠精神,全面打造職業匠心文化。融入行業企業元素,大力開展環境文化建設。規范實施校內外視覺識別系統,積極推進視覺文化建設。

  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讓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明顯提升,走到工作崗位后,這種優勢得到更明顯的體現。

  近日,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發現了29座從漢朝延續到清朝的古墓,歷史延續長達2000年,轟動全國考古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負責此次考古發掘的工作人員大多來自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師范教育與藝術系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在校學生。學校2020級考古探掘技術專業學生楊振就是其中一位,“能夠參與這麼重大的考古發掘,作為一名考古專業的學生,我感覺非常自豪,能夠從事考古這份工作,也讓我感覺非常榮耀。”

  此次發掘時間自202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歷時2個多月。發掘期間,秋雨連綿,給發掘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考古工地積水嚴重,場地內泥濘不堪、難以進入,工作進展緩慢。考古專業同學放棄中秋、國慶假期,堅守工地一線,同惡劣天氣賽跑,縮短休息時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加緊工作。此次考古工作中,除了楊振,還有其他來自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的13名學生,佔到全部參與人員的三分之一。他們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精湛的考古技藝,為此次考古發掘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相關領導的好評。

  正是因為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了高職學生文化素養方面的短板,同時他們又具備技能方面的優勢,因此成為用人單位眼中的香餑餑,就業層次也得到明顯提升。以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學生為例,很多學生在首都博物館、山東省文物保護中心、山東省考古研究院和山東博物館等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並成為技術骨干。此外,全國著名的海昏侯墓發掘現場和故宮博物院等都有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忙碌的身影。

  用紅色文化來引領學生思想

  萊蕪是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學校思政部利用節假日時間發動教師撰寫紅色故事,並收集整理成書。今年國慶節前夕,一本厚重精美的《紅色故事100講》,在駐濟高校師生中爭相傳閱。這是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花費半年時間、採訪上百人、考証十余家愛國教育基地后精心寫成的紅色故事集。

  老師們在自己編寫紅色故事的同時,注重指導學生編寫紅色故事。活動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就研究制定了開展“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故事征集、視頻大賽活動暨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引導學生利用節假日尋找當地紅色故事,並成立由指導老師結對的創作組。教師對學生一對一輔導。返校后教師們從每班選出2-3個優秀作品,全院共選出近200篇佳作。思政部按照優中選優、精益求精的原則,從中評選出100個作品,結集出版了《“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故事集錦》。

  這些由師生編寫的故事集,體現了地方特色。有萊蕪歷史上第一名共產黨員呂若侃賣掉60畝土地為黨籌措經費的故事,有萊蕪早期共產黨員劉仲瑩千裡尋找黨組織的故事,還有70多年為烈士守墓尋親的房公訓的故事。身邊的紅色故事讓學生感覺更可親更可信,也更易引發學生思考和共鳴。

  醫學技術與護理系王同學說:“為了撰寫講解紅色故事,老師帶著我們實地走訪、查閱文獻、對比研磨、相互切磋,讓我們更真切地體會到,力量來自信仰,方向決定道路。”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而孕育形成的,體現著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思想內核。《紅色故事100講》的成功編撰是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紅色教育的一個縮影。

  今年6月19日上午,“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黨史主題教育展開展暨大學生思政教育雲平台上線儀式在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明德園舉行。在本次活動中,專門設計了一個環節,由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新黨員向有50年黨齡的老黨員代表獻花。

  “來之前就聽說學校發生了很多變化,今天在校園轉了一圈,現在學校果然不一樣了,更綠了,也更紅了。”萊蕪職業技術學院50年黨齡的老黨員孔慶雲邊走邊說,“綠是學校綠化更好了,紅是因為學校紅色文化更豐富了,黨建主題公園、黨建文化長廊和今天開展的黨史主題教育展都讓我們的學校更美、更有內涵。”

  近年來,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和“大思政”思維,統籌布局“室”“館”“園”“廊”“櫥窗”“基地”“文化核心區”等思政教育陣地建設,建設了初心館、明德園,形成了課上課下、室內室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全時空思政育人”體系,一體化推進黨的建設、思政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為“三全育人”夯實了基礎。截至目前,已有1萬多名師生和社會各界、部隊官兵50多批次近2000人到初心館參觀學習。而明德園核心文化區,也已成為學校最美思政教育風景線。

  “作為一所擁有上萬名學生的高職院校,我們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於職業教育的指示批示精神,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文化育人新舉措,提升文化育人新高度。”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董海燕說,“為此我們根據校園文化、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不用層面的教育和熏陶,同時我們在多種文化建設過程中注重他們的內在聯系和融合,達到並行不悖、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下一步,學校將堅持立德樹人、文化育人,在豐富內容、創新載體、搭建平台上下功夫,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開展,不斷增強師生文化自信,努力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數據、圖片和信息來源:萊蕪職業技術學院)

  ·廣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溫璐、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