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國家大學科技園實現創新創業與高校發展共贏

2021年12月02日10:1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家大學科技園實現創新創業與高校發展共贏

本月初,科技部會同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對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進行績效評價,並發布了關於國家大學科技園績效評價結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突出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國家級創新基地的定位,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提升能力,服務高校“雙一流”建設,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希望各優秀國家大學科技園進一步依托高校特色優勢,集成科教資源,探索建立世界一流國家大學科技園。

1999年年底,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試點工作。2001年5月,首批認定了清華大學科技園等22個大學科技園為“國家大學科技園”。至今,以擁有科研優勢特色的大學為依托、將高校科教智力資源與市場優勢創新資源緊密結合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已經走過20多個年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新時期,圍繞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心的核心地位,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既是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所需,也是高校推動自身“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助力。

讓畢業退休不再“打斷”高校科研

“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之一。”此次績效評價為優秀的西南交通大學科技園黨支部書記從政表示,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更是高等教育推動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台。

作為我國“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誕生地,西南交通大學科技園正積極推進“先中試+后孵化”的技術轉移轉化模式。“很多碩士生、博士生在學習期間就跟隨導師參與科研。但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並不留在高校任職,導致原先的科研工作被中斷。”西南交通大學科技園董事長康凱寧說,“先中試+后孵化”模式主要打造以中試為主的“四川省跨高校中試研發平台”,可吸引一部分高校博(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到中試研發機構工作,繼續與導師合作進行中試研發,以此幫助他們將以論文為導向的研究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

“該模式還可以解決某些成果轉化項目因導師退休離職而被迫中斷的問題,參與研發的工程師還可以以成果共有人的身份佔有中試研發成果的部分知識產權。”康凱寧說。

“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了學校的學科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可充分發揮創新實踐平台的作用,助推高校重大重點項目成果轉化,反哺高校人才成長、學科建設以及創新人才培養。”西南交通大學科技園總經理陳桂兵說。

國家大學科技園呈現梯度發展態勢

20多年來,我國國家大學科技園從無到有,模式日益多元化,規模不斷壯大,已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是創新源頭,企業是創新主體,國家大學科技園則是鏈接大學與企業、地方的重要載體。它比企業和地方更了解大學,比大學更了解

市場,具有創新資源聚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開放協同發展等核心功能。”首批22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試點高校之一的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郝欽偉說。

他認為,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可以很好地將高校科教智力資源與市場優勢、創新資源緊密結合,“大學科技園是創新資源集聚平台,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大學生‘雙實雙業’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高校與地方協同發展的紐帶”。

“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將成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延伸校園’、賦能科技與經濟融通發展的產業創新園、產城人文融合的‘人才公園’。”郝欽偉說,目前電子科技大學已經提出了打造“三園·六化”產業科技公園體系的大學科技園辦園思路和發展理念。

“作為國家級創新基地,國家大學科技園需要通過打造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探索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大幅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推動學校學科建設、科研升級、產學研結合和‘雙一流’建設,提高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康凱寧說。

據了解,由於所處區域、發展階段、行業領域的差異,當前國家大學科技園正呈梯度發展態勢。如清華大學科技園、北京大學科技園等發展較快的園區已形成良好的品牌,通過在外地設立分園、輸出管理服務模式等方式進行網絡化布局。誕生於清華科技園的啟迪創業孵化器——啟迪之星,自2014年起從中關村走向80多個城市和地區,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建立孵化基地,為孵化企業“走出去”搭建通道,也為各地輸送新的創新活力。截至目前,先后培育了46家上市公司,累計孵化企業超過12000家,擁有孵化基地170多個。啟迪之星(四川)執行總經理宋志剛說,依托“打造沒有圍牆的清華科技園”的發展理念,啟迪之星現已成為全國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羅洪焱 陳 科)

(責編:丁元賀(實習生)、溫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