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支教生活 用歌聲與夢想守望和田

2021年11月29日10:4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歌聲與夢想守望和田

  結束支教離開新疆和田時,趙予淞留下了自己的電鋼琴。

  這台琴是他花了幾個月時間勤工儉學掙來的,這名天津音樂學院鋼琴系學生相信,琴能帶著自己的音樂和夢想一起留下。這種想法,和他同行的很多支教大學師生都有,“感覺自己的一部分已留在那裡”。

  趙予淞在支教日記上寫下一句話:我守望麥田,不是為了收獲,而是把自己融入那無盡的麥浪。

  ---------------

  天津音樂學院學生趙予淞和同學們的支教生活是從今年春天開始的。胡楊剛抽出綠色枝葉的時候,飛機帶著這些大學師生從渤海之濱的天津來到塔裡木盆地南緣的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這是天津教育援疆的“固定節目”,自2018年起,天津市教育兩委每年分兩批,每批選派300名大學生赴和田地區開展支教工作。

  這次來的“天津老師”有些特別,他們幾乎個個能歌善舞,舉手投足間“有點像電視裡那些明星”:有的人手指在琴鍵翻飛化成優美的旋律,有的人輕舞身姿就像一幅會動的畫……乘著藝術的翅膀,天津音樂學院師生用歌聲和微笑打開了當地孩子的心,也把一個個美好瞬間留在祖國最西邊那片土地上。

  用音樂敲開心門

  彈了14年鋼琴,趙予淞最熟悉的就是五線譜上跳躍的音符。“音樂就是我最好的教具”,他對自己說。

  天津音樂學院支教團帶隊老師華雪是該校舞蹈系的一名青年教師。她熟悉自己的學生,“他們自幼精於藝術訓練,身體很靈活,但往往不太善於表達。”

  從入選支教團那一刻開始,趙予淞就思考,如何用音樂與當地的孩子們對話。他跑去跟學校聲樂系的同學學了不少耳熟能詳、廣為流傳的紅色歌曲,建起了“小趙老師教學曲庫”。他相信,如果語言是蒼白的,那麼音樂能直抵人心。他希望從教唱這些歌曲開始,一點點增強學生們對祖國、對民族以及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盡管知道當地學校有琴,但趙予淞還是從千裡之外背來了一台電鋼琴。事實証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當地學校裡的琴因為許久沒人彈,長期閑置在教室一隅,趙予淞試了試,發現“跑音太嚴重了,也沒人能調琴”。

  他的電鋼琴派上了用場。起初,學生們喜歡靜靜聽他彈琴,后來主動點歌讓小趙老師彈。他發現學生最喜歡聽的是維吾爾語的流行歌曲,他就找來譜子彈唱給大家聽,“那裡的孩子對音樂很敏感,聽到熟悉的節奏和旋律,就會跟著唱起來。”

  這讓他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他支教的學校是當地一所職業學校,很多人認為,那裡的學生普遍比較頑皮又不服管教。可趙予淞沒怎麼為課堂紀律發過愁,“學生都聽我的”。

  喜歡聽音樂的孩子中,有一個愛打籃球的男孩麥爾丹。趙予淞注意到,上課時這個男孩總是看著窗外。趙予淞找班裡的其他同學了解得知,不久前麥爾丹因家庭變故,情緒起伏很大,還因此和同學起過沖突。此后,趙予淞常把他叫到辦公室聊天,告訴他,世界遠不止教室窗外那一方天地,“你學了知識,就能走出家鄉,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同時他跟男孩約定,“隻要你好好聽課,課下我陪你打籃球!”

  后來,男孩再也沒有在課堂上走過神,師生二人的身影也常出現在籃球場上。球場大汗淋漓之后,男孩向老師吐露心聲:他想成為一名軍人,保家衛國。這讓趙予淞很感動,自己的真心贏得了另一顆心的回應。

  用藝術點燃星星火種

  正如趙予淞設想的那樣,他帶著音樂來到和田,教孩子們唱歌、彈琴,直到他離開,校園裡總有人唱起他教過的歌,這是讓他感到最幸福的事。

  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2008級本科生蘇珂也有這樣的感受。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給民豐縣縣城小學的孩子們編了一套包含多民族藝術元素的廣播體操,並配上了各民族的音樂,起名叫《愛我中華》。能歌善舞的新疆孩子覺得新鮮又有趣,如今,在課間做這套廣播體操成為很多孩子最願意做的事。

  蘇珂是學校裡第一個報名參加援疆支教的大學生。她自幼夢想成為一名教師,出發前,她給自己定下目標:努力用愛與真情的光芒投射進更多人的心房。

  她會跳舞也能編舞,會朗誦也能彈古箏﹔她活躍在各種社團中,擅長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

  蘇珂的到來,在縣城小學掀起了令人驚喜的波瀾。她在不同年級任教,教授的課程包括數學、語文、道德與法治、體育等。班裡學生的學習基礎各不相同,為了讓更多孩子盡可能多地學到知識,蘇珂常常會備課和批改作業到深夜1點多。

  跟不同年紀的孩子交流讓蘇珂明白,最重要的不是盡可能多地教會他們知識點,而是激發孩子內心對知識的興趣和渴望。她決定從讀書活動開始,一點點敲開孩子求知的大門。

  她給不同年級的孩子設定了相應的任務,帶著低年級學生猜字謎、比拼寫,讓三四年級學生參加讀書分享、演講比賽,高年級學生進行知識競賽。很多孩子會跑去找她輔導,特別是那些對朗誦感興趣的學生,都會得到蘇老師一對一輔導的機會。

  那是縣城小學有史以來舉辦的第一個讀書月,對蘇珂而言,更高興的是看到很多孩子因為參與讀書活動而變得更開朗,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天津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本科生陳姝涵負責民豐縣第二幼兒園大班的教學工作。她從小聽著民歌長大。在她看來,民歌像一雙感受世界的眼睛,通過它能感受到各民族的不同性格。

  她特意找來一些當地的兒歌、童謠,比如《娃哈哈》《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幫幼兒園小朋友學習旋律和歌詞,邊聽邊講音樂故事,讓孩子們能輕鬆地理解歌曲的背景、內容。她還把兒歌排練成兒童劇,讓孩子們參與兒童劇表演,“歌曲和肢體語言的表演,能更直觀地點燃孩子們內心愛國的星星火種”。

  有一天,校園裡播放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歌聲回蕩在整個教室,不到6歲的孩子們對老師說,“要把這首歌送給為他們帶來美好生活的黨”。孩子們淳朴的話語讓陳姝涵非常驚喜,也讓她更加理解音樂的力量、教育的魅力。

  把自己融入無盡麥浪

  每天中午,蘇珂都願意到小操場跟孩子們玩一會兒。隻要她一出現,孩子們立刻停下手裡的游戲,跑過來抱著她,她也常常被孩子們的熱情“掀翻在地”。

  孩子們拉著她學唱歌、跳舞、廣播體操,請老師教他們壓腿、下腰、側手翻……蘇珂常常看著這些孩子的笑容出神。和城市裡那些自幼學琴、學舞蹈的孩子們不同,他們沒有來自父母過高的期待和矚目,卻會因為學會一個舞蹈動作,學會一首好聽的歌而高興好幾天,“原來在祖國的另一個地方,有這樣一群孩子在這樣生活呀!”

  支教團團長、天津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陸江看到了大學生們的變化,有的人支教后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們在天津音樂學院是學生,在民豐縣就是人民教師,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

  華雪也注意到,很多從前在學校裡不起眼兒的大學生,當起老師來卻像模像樣:為了便於孩子們理解,很多大學生備課到凌晨,反復研究教案,並制作和購買各種各樣的教具,力爭把每一堂課都上得精彩。因為不適應當地氣候,很多大學生身體不適,有的出現嘔吐或發燒等症狀,卻沒人抱怨喊苦。

  “援疆支教的經歷使同學們看到了新疆大漠、黃沙、戈壁與綠洲,感受到當地人民的淳朴、熱情與豪邁。”陸江感慨,不到新疆就不知道祖國疆土有多遼闊,這段經歷讓很多年輕大學生與受援校教師建立了真摯的友情、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與當地各族人民建立了牢固的民族情,更體會到祖國廣闊疆土需要年輕一代去保衛它、建設它。

  趙予淞在支教日記上寫下一句話:我守望麥田,不是為了收獲,而是把自己融入那無盡的麥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實習生 王彤彤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