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不做90分,爭的都是100分、更高分”

2021年09月26日08:1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孫紅梅:大國工匠

【奮斗青春 無悔抉擇14】

22年前的一個夏夜,由陝西西安開來的火車停靠在湖北襄陽站。出站的人流中,有一位身材高挑的姑娘。她面容清秀、短發利落,金絲眼鏡下,一雙眼睛純淨明亮,寫滿了對新生活的向往。

姑娘叫孫紅梅,剛剛從西安理工大學畢業。她要去報到的地方,是鄂西北大山深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七一三工廠。

來不及拂去旅途的疲憊,孫紅梅拽著行李跳上一輛軍車。顛簸了3個小時,來到廠區,四周漆黑一片、寂寥無聲。

第二天清晨,孫紅梅才發現,這裡的山,比老家大得多、高得多!

“半年內,必須拿到焊工資格証!”

1975年,孫紅梅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一個小山村。

從小,她常聽家人講起一段悲痛的往事——1939年,侵華日軍飛機轟炸沂源,村裡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母親的奶奶不幸被炸死。

“落后就要挨打!”保家衛國的信念從小根植在了心裡。高中快畢業時,她毫不猶豫參加了入伍體檢。遺憾的是,因為近視,未能過關。

“當不成軍人,就去部隊工廠作貢獻!”1999年大學畢業季,不少同學爭著去大城市,孫紅梅卻隻投出一份簡歷。

五七一三工廠,有著新中國最早建設的軍用飛機發動機修理線。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一條坑坑窪窪的小路通向遠方。山石上,幾個大字蒼勁有力——“支援三線建設”。

航空發動機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孫紅梅琢磨著要擼起袖子大干一場。沒想到,兜頭而來一盆冷水。

進了車間,首先要當學徒,每天對著黑乎乎、油膩膩的零件修修補補。“技術員不能眼高手低,首先要有過硬的技術!”師父給她下了硬任務,“半年內,必須拿到焊工資格証!”

斯文的女大學生拿起焊槍,一時間手忙腳亂,燒紅的焊絲還戳到了衣服上,燒出一個大洞。硬著頭皮把焊槍往前杵,火花四下飛濺。放下面罩一看,一條焊縫歪歪扭扭,像條丑陋的“毛毛虫”。

孫紅梅垂頭喪氣。俏皮的小工友編起歌謠:“技術員,繼續玩!”

“我是學材料專業的,結果當了焊工。這樣下去,人生能有啥價值?”夜深人靜,孫紅梅盯著自己養的小倉鼠,一臉苦悶——那個可憐的家伙被關在籠子裡,在跑輪上不停地跑。可不管怎麼跑,總是一次次掉到原地。這很像自己現在的狀態,走不出內心的困境。

迷惘間,一件事讓她感受到了技術創新的力量——

廠裡引進了先進的外國焊機,但上面全是英文字母,操作復雜,連技術大拿都“手心出汗”、不得要領。此時,孫紅梅的師父姜巍,一位老資歷技校生,帶著大家迎難而上,試驗出脈沖氬弧焊工藝,救活了大批停修的火焰筒,為工廠節約資金幾百萬元。

“隻要全身心投入,焊工照樣大有作為!”孫紅梅豁然開朗。

調整狀態,苦練本領。一握焊槍就是幾十分鐘,臂膀酸痛使不上力,手上一次次燙出水泡﹔眼睛常被電弧光打傷,一閉眼就火辣辣刺痛、淚流不止……

天道酬勤。半年后,一條魚鱗般的焊縫從她的焊槍下流淌而出。

盯著漂亮的焊縫看了又看,孫紅梅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焊”在這群山之中。

“從不做90分,爭的都是100分、更高分”

夏末,記者走進五七一三工廠特種修理制造車間。

機器轟鳴,孫紅梅正指導一位年輕人操作激光熔覆設備——在手掌大小的顯示屏上輕點幾下,參數設置完畢﹔伴隨著機器手臂的移動,金屬零件上的一道裂痕迅速“縫合”,光滑平整。

“干我們這行,容不得半點差錯。航空發動機出了毛病,就可能機毀人亡。”孫紅梅聲音不大,但字字堅毅,“干,就干到極致。”

2013年,一批某型軍用飛機發動機機匣損壞,國內沒有成功修復先例。眼瞅著30架飛機就要“趴窩”,孫紅梅主動請纓。

打開機匣一檢查,內部構造就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又一層,故障點多發生在腔內視線盲區。

如何從外部准確找到故障位置,如何精准定位“解剖”,如何焊接漏點,又如何保証焊接變形不超過技術要求?

難題個個刁鑽,環環相扣。

“原本必須開膛。但受零件結構限制,隻能微創。”孫紅梅解釋,“口子不能開大,開大了,變形就會大,很可能零件報廢﹔開小了,焊槍又伸不進去。兩頭為難啊!”

那段時間,孫紅梅走路睡覺,滿腦子都是機匣構造,體重不知不覺掉了10斤。

一天早上,幾乎一夜無眠的她簡單梳洗。看著鏡子,她突然靈光一現——

做一把長柄小鏡子找故障,再做一把小焊槍,把鎢極彎一下,不就可以焊到腔內故障嗎?

突破口終於打開!

孫紅梅設計出一個精巧的“手術方案”:先在機匣外殼上切割出一個小“窗口”,利用鏡面反射查找故障點,用自制的焊接定位夾具定位,再採用仰焊將漏氣部位修復,最后將“窗口”補片焊牢。

最終的操作平面隻有180平方毫米,相當於半個手掌﹔整個過程中,她嚴格控制參數,修復后的變形量僅有0.003毫米——一根頭發絲的1/25!

這僅僅是孫紅梅修理保障的600余台軍用航空發動機之一。

“她從不做90分,爭的都是100分、更高分。”這是同事們對孫紅梅的評價。參加工作以來,她先后破解近百項修理難題,形成12項核心修理技術,創造經濟效益近2億元。自己也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工廠一級技術專家、空軍裝備修理系統焊接專業首席專家。

這些年,新進廠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看著他們,孫紅梅就像看到剛進廠時懵懵懂懂的自己。她想:高素質航修人才如此緊缺,應該把多年積累的經驗貢獻出來,手把手帶著年輕人往前走。

2013年,以孫紅梅名字命名的“紅梅工作室”挂牌成立,一批創新能力強的年輕技術骨干紛紛加入。言傳身教中,她已帶出10名徒弟,其中4名成為技術專家。

“有些技術參數,我們覺得在規定范圍內就行。她總是說不能有任何一個‘差不多’。”工作室成員馬海強編寫的第一本工藝規程,被孫紅梅反復修改了七八遍。“干到極致,才能萬無一失”的道理,已深深刻進這個90后小伙兒心裡。

“老末老末,最后竟給叫成了勞模!”

“全村頭一個大學生,沒走出大山,還鑽進了更深的山裡!”剛參加工作時,不少人說她“虧了”,但孫紅梅不以為然。

悠悠歲月,如水流逝。20多年來,這個執拗的姑娘心無旁騖干著一件事——緊握焊槍,為戰鷹修“心臟”。

2020年,她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大會。

“哪想到,老末老末,竟給叫成了勞模!”70多歲的母親“埋怨”中帶著自豪。

孫紅梅的愛人是她的高中同學。成家后,父母也從老家來到廠裡,幫她照顧孩子、料理家事。每次下班,父母把飯菜做好后,就望著窗外的人群。總是人都走完了,還不見她回來。父母就嗔怪著叫她“老末”。

有了家庭的支持,孫紅梅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

一隻黑色手提包拎了好多年,手柄“磨禿嚕皮”,毫不在意。

不遠處的濕地公園,建成幾年了,從未去過。

多家企業開出幾倍年薪“挖”她,不為所動。

多次有人鼓勵她去競聘干部,一再拒絕。

…………

“我就是個搞技術的,管理不是長處。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初心。”孫紅梅說,她最喜歡的,是一個人坐在辦公室或廠房裡,沒有外界干擾,慢慢地思考、研究、驗証。有時候弄到深夜,她就一路奔跑著回家,漸漸地,竟然練出長跑的本領。

“信仰堅定,心地干淨。”工廠黨委書記譚曉東感慨,這麼多年,榮譽拿了一大把,但孫紅梅從沒向廠裡提過什麼要求,“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在她身上,‘工匠精神’有著最好的詮釋。”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襄陽市內好幾條主干道兩旁挂上了宣傳孫紅梅事跡的道旗,她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人物。無意中,她發現兒子學校寢室的微信群也改名了,改成了“大國工匠孫紅梅后援會”。

“高中生不粉明星、不粉偶像,粉一個工匠。說明啥?我干得值!”孫紅梅笑得眉眼彎彎。

“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這是詠梅的詩句,也是孫紅梅的微信簽名。

每到早春,廠區辦公樓旁,總有幾株紅梅昂首怒放。愛美的孫紅梅,也會停下匆匆的腳步,讓那芬芳浸潤心田……

(記者 鄧暉 光明網記者 李伯璽 通訊員 邢宇明)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