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奉獻的青春最動人”——兩位支教大學生的來信

樊昌易 崔宏博
2021年09月26日08: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奉獻的青春最動人”

  《光明日報》編輯部:

  近日,貴報《奮斗青春 無悔抉擇》專欄中張廷芳和次旺俊美攜手奉獻西藏教育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想起自己5次暑期支教踏上的那片土地,想起那些在青海大山深處的弟弟妹妹們,想起曾經許下的“要讓孩子們像蒲公英一樣飛出大山”的心願。

  什麼樣的青春最有意義?這是我剛步入大學校門時就在思考的問題。2016年夏天大一結束后,我選擇隨團前往國家級貧困縣青海省化隆縣知海買村參加為期兩周的支教實踐活動。剛進村時,高海拔帶來的缺氧不適和聽不太懂的青海方言讓我們心生緊張,面對五十多名普通話不標准、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原有的教學計劃被徹底打亂。

  “這個夏天我們能給、該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多次開會商量,決定將大部分教學課程替換為主題興趣課,希望用外面精彩的世界和我們的成長經歷在孩子們心中種下“走出大山”的種子。於是,我們為孩子們介紹“北京的大學”,用一個個大學知名人物的成長小故事激勵他們﹔舉行“我的願望”分享會,鼓勵他們暢想未來,建立信心……一次課后,好幾個孩子拉著我們的手說:“哥哥姐姐,我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學、找你們!”這句話震動了我的心,我暗下決心,明年夏天還要來,為孩子們多做一些事情。

  從大一到現在,我利用每年暑期一共去了5次知海買村支教,逐漸成了村民們口中的“小樊”和孩子們心中的“小樊哥哥”,也聽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告訴我們“我要上大學,我想考這個大學”。從開始的害羞膽怯到現在的開朗自信,孩子們對山外的世界有了更多憧憬。

  這5個夏天忙碌而充實。在星辰閃耀的夜空下,我和小伙伴們克服深山走夜路的害怕,堅持家訪,通過反復講解國家對義務教育的扶持政策,說服了一位女孩的父母,使他們打消了讓孩子輟學的念頭﹔看到孩子們穿著破了洞的布鞋、拍著癟了氣的籃球,我們心裡特別難過,回到北京就開展愛心物資募捐活動,陸續將募集的書籍文具、體育用品、御寒衣物等價值140萬元的物資送到孩子們身邊﹔為幫助村民們將高原牛羊肉、菜籽油、黑枸杞等特色農產品銷往省外,我們創建電商品牌“青食工坊”,累計銷售額達70余萬元……

  2019年,知海買村走出了第一位上北京讀書的大學生朋毛才旦。還記得2016年第一次和朋毛才旦見面時,他還是個有點腼腆的初中生﹔2017年面對當地電視台記者採訪時,他自信地說,“開學后我要上高二了,成績也越來越好”﹔今年當我們再次相遇時,他說:“哥哥姐姐們來支教,幫助我們學習了書本知識,豐富了我們的暑期生活,讓我們了解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如果以后有機會,我也要參加支教回報社會。”這讓我們這群支教大學生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知海買村蜿蜒的小路、湛藍的天空和孩子們臉上的兩抹高原紅早已融入了我的青春故事,我親眼見証了知海買村在國家精准扶貧政策下“綠水青山換新顏”的改變,看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村民們愈加幸福的笑容和孩子們更加自信的臉龐……我無比榮幸,在這些巨大的變化中,我也是那小小的一朵浪花,以微薄之力作出了一絲貢獻。

  什麼樣的青春最有意義?奉獻的青春最動人,與祖國發展同向同行的青春最有意義!

  《光明日報》編輯部:

  貴報近幾個月推出的《奮斗青春 無悔抉擇》專欄,我每期必追。讀著一位位前輩和榜樣的青春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思緒一次次回到貴州余慶,回到那個讓我魂牽夢繞的黔中小城。

  那是三年前,2018年7月,我和華中師范大學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隊友們從武漢出發,幾經輾轉,抵達余慶他山中學,開始了我們的支教生涯。

  第一堂課,就有孩子問我:“老師,你是不是教我們一年就走了?”的確,支教服務期隻有一年。我告訴他:“一年的時間,我們可以做很多事!”這是給他的安慰,也是對自己的要求:把一年當三年用,努力給孩子們留下更多。我堅持每天早上第一個到辦公室,晚上最后一個離開。課間找學生談心,深夜備課,周末組卷子,這是課堂之外,那段支教生活裡雷打不動的“三部曲”。

  有些孩子基礎薄弱、學習狀態差,我就找他們單獨談心。“不是我不想好好學習,實在是我基礎太差了,怎麼補也跟不上。”孩子們吐出了真心話。我和支教團隊友商量,有針對性地為這些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幫助他們慢慢進步、增強信心。

  學校教學條件不完備,我們就想辦法克服。我教的是地理課,在講“等高線地形圖”時,學校沒有教學模具,我便自己動手,用土豆削出一個模具,讓孩子們能有直觀感受。

  慢慢地,學生們的成績提升了,也逐漸找回了自信。

  2019年六一兒童節,我和支教團小伙伴們一起到余慶縣魁龍小學捐贈圖書。和很多鄉村小學一樣,這所學校6個教學班,隻有12名教職工,除了語文課和數學課,基本沒有別的課。學校校長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山裡教書,皮膚黝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30來歲滄桑多了。他的一番話讓我記憶猶新:“娃娃們看到你們送來的圖書喜歡得不得了,看到你們這些年輕老師更是喜歡得不得了。哪天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有更專業的老師教他們,‘山卡卡’裡也一定能走出更多科學家、文學家、人民教師……”在校長辦公室裡看著他獲得的滿牆獎狀,我想,我讀懂了他的青春選擇,也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一年的服務期很快到了,分別的時候,孩子們沒有問我什麼時候回來,而是說:“老師,我們要考出大山去看你!”今年夏天,我教的那屆學生畢業了,高考成績公布的那個晚上,一個學生查到分數后,第一時間給我發來微信:“老師,我成績還不錯,可以報考師范大學,離我的教師夢更近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