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別山區這一家:五代11位教師 累計教齡270多年

2021年09月09日14:0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大別山區這一家:五代11位教師 累計教齡270多年

大別山區這一家:五代11位教師累計教齡270多年

  圖為周海臣拿著老照片回憶往事。 游家明 攝

  中新網信陽9月9日電 題:大別山區這一家:五代11位教師累計教齡270多年

  作者 韓章雲 李映

  教師節臨近,周順之的手機也開始忙碌起來,接到的電話很多都是父親周海臣的學生打來的,“他們問候父親身體健康,讓我向父親轉達教師節祝福,也有計劃近期回來看望他的。”

  每年教師節前夕,“扎堆”收到學生們的祝福,成了周順之家族再常見不過的事情。這個深處大別山北麓的河南信陽商城縣家族,一家五代人中有11人從事教師職業,他們世代扎根大別山區,累計教齡超過270年。

  圖為周海臣88歲生日時,學生們為老師祝壽。 游家明 攝

  早上在村裡散步、白天看看書、傍晚7點准時看新聞……今年95歲的周海臣養成了這樣的生活習慣。盡管從教育一線退休數十年,老先生仍保持著對知識的熱情和對外界的好奇之心。

  周海臣是這個大家族的第三代,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教師。

  根據周家族譜記載和周家人講述,周海臣的曾祖父周益果是清代光緒年間的秀才,在家鄉開辦私塾,為農家子弟傳授知識,他們是家族的第一代教師。

  圖為周海臣向孫女周啟玉傳授教學經驗。 游家明 攝

  周家族譜記載顯示,周海臣的祖父周天才1904年考取“內閣中書”,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漢文教習。他告誡后人:一個人隻要從小認真讀書、刻苦鑽研,掌握了豐富的知識,長大后定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受前兩代影響,周家也逐漸形成“熱愛讀書、耕讀傳家”的家風。20世紀50年代,周海臣師范學校畢業后,便返回家鄉執鞭從教,投身鄉村教育事業。

  圖為周家族譜記載著這個五代教師世家的教育脈絡。 游家明 攝

  “那時農村不識字的人非常多,我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在火堆旁教鄉親們識字。”周海臣回憶,當時的教學條件非常差,沒有教室,村子裡四處漏風的祠堂當教室﹔沒有課桌椅,村民就把家裡的床板、門板拆下來拼湊在一起﹔沒有教具,自己動手制作。

  “長方體、三角板、圓柱體、天平……都是我用木頭或者是硬紙板做成的,我不善木工,做這些東西太難了,特別是制作天平這類相對精密的教具,涉及到挖槽、鑽孔、對榫、刨平等多種工藝,做成一個得一兩個月。”周海臣回憶說,往往教具做成了,手也被扎得傷痕累累。

  周海臣還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擔任學校少先隊輔導員時,他經常組織演講比賽、作文競賽、數學競賽、愛國主義教育等活動。農村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但他每學期都會帶學生們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圖為周海臣自制教具樣品及獲得的各種榮譽老照片。 游家明 攝

  教書育人39年、把學生們視為己出,周海臣的學生們一直記得他的恩情。

  學生熊斌芳回憶:“小時候上學途中,路過一座木橋不慎踏空,危急關頭周老師從河裡將我救起。在后來求學生涯中,也是周老師多方奔走圓我上學夢。”

  如今,熊斌芳也成為一名教師,像周海臣一樣,扎根農村幫助更多農村學生圓夢。

  在周海臣的言傳身教之下,長子周世之、三子周順之都選擇執起教鞭,從事農村教育。

  在當地農村小學任教36年的周順之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父親對他的人生選擇有很大影響。“父親一生教書育人,備受鄉鄰尊敬,我也想像他一樣,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讓教育改變農村面貌,實現鄉村振興。”

  除了兩個兒子,如今周海臣的一個兒媳、兩個孫女、兩個孫女婿、一個孫兒媳都走上了教師崗位。盡管老一輩人已經垂暮,但年輕人正一個個延續著家族的教育使命。

  目前在商城縣一中任教的周海臣孫女周啟玉說,她為自己生長在這個教師家族感到驕傲,“小時候我從爺爺和父輩身上感受到教師是一個受人尊敬、很有成就感的職業,心裡早早就種下了當教師的種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讓他們有更美好的未來。”

  這也讓周海臣感到欣慰,他也對孫輩們寄予厚望:“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都離不開教育,希望孩子們都能把‘接力棒’傳承下去、傳承好。”(完)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