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筆友計劃”五年幫扶四千名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學子

九千封書信架起一座“連心橋”

2021年04月19日08:2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九千封書信架起一座“連心橋”

西藏山南乃東區中學學生在集體寫信。 受訪者供圖

“糌粑、藏面、風干牛肉、酥油茶……姐姐,有機會我帶你吃遍藏族美食。”不久前,中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學生劉穎如期收到了一封3200多公裡外的信。

寫信的少年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中學的九年級學生旦增剛旦。得知這個小筆友用上自己的學習秘笈后,成績從班級第24名升至前6名,劉穎高興極了。剛開始通信時,旦增剛旦還曾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苦惱不已。

“看似是我在幫助他,其實我也在被他治愈。”劉穎說,雖然素未謀面,小筆友的關心卻一次次翻山越嶺而來。“有一回武漢天氣轉涼,他還專門提醒我添衣服。”

5年來,有1600名中南民大志願者與4000多名山南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銅仁市的孩子,像劉穎和旦增剛旦這對筆友一樣,因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團的“筆友計劃”結緣。他們用9000多封跨越千裡的書信見証彼此成長。

旦增剛旦就讀的乃東區中學,是“筆友計劃”的發源地。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學生大部分都是農牧民子女,也有很多留守兒童、孤兒。

2015年,作為湖北省首批進藏服務的高校支教團,中南民族大學第17屆研究生支教團赴乃東區中學支教。研支團成員通過家訪調研發現,這裡的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的很多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

當年年底,研支團成員在微信朋友圈發起“庇佑計劃之心願卡認領活動”,短短兩天,45份孩子的心願卡被45名社會愛心人士認領。圖書、棉衣……一波波簡單的心願禮物來到了乃東區中學。

陳熙的高中同學、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的鄧宸聽說這一故事后,深受觸動,主動認領了七年級(2)班的藏族女孩平措央珍的心願。她在禮物裡放入一張親手寫的卡片:“雖然你們現在沒有較為充足的學習、生活條件,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通過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收到這張卡片時,平常寡言少語的平措央珍喜極而泣。“沒想到,在遙遠的地方還有這樣一個人在關心自己。”

多數藏族學生普通話水平低、表達意願差、學習動力不足,相較於面對面溝通,他們更樂意在心願卡上表達自我。這讓研支團隊員們意識到,可以在紙筆間打開孩子的內心世界,搭建一座愛的橋梁。

中南民大第17屆、18屆研支團交接之際,正式發起了“庇佑呵護筆友計劃”,結合民族高校大學生志願者“從民族地區中來”的相似成長經歷,專門組織學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與乃東區中學的孩子進行書信結對。

孩子們在信中紛紛吐露心聲,介紹自己的家鄉風俗、學校環境,傾訴學習生活中的煩惱,表達對未來的向往。

收到來自雪域高原的172封沉甸甸的書信后,中南民大團委在兩天內招募到190余名志願者。志願者在回信中為孩子答疑解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實際困難,並在交流中拓展漢語知識。

“離開支教崗位后還能與學生進行書信往來,我非常激動,就像老朋友相見。”在回信中,第17屆研支團支教老師侯鳳超回憶了和學生平措玉珍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鼓勵她努力學習,自己有機會再去西藏看望他們。

當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近10公斤的回信和禮物寄往西藏山南,有文具、教材、文學名著……

性格內向的藏族小姑娘倉決吉巴從小失去親人,在福利院長大。一年的書信交流以及支教團的幫助,讓倉決吉巴變得活潑起來。

一次書信往來后,倉決吉巴遞給第18屆研支團團長馬萬玲一張小紙條:“你為我們做的事我會記在心上,我一定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孩子們的成長給了研支團堅持做好“筆友計劃”的決心。馬萬玲說:“書信在當下看起來或許是一種很笨拙的交流方式,但恰恰能讓遠方的人感受到真情流露。”

第21屆研支團團長藍珊華曾於2019年至2020年在恩施來鳳縣接龍中學支教,是七年級(7)班班主任,並負責語文教學工作。

“老師,我們的回信來了嗎?”“哥哥姐姐的來信什麼時候發給我們呀?”等待回信的日子,孩子們常常興奮地追問藍珊華。“每次拆信封的那一刻,孩子們的眼睛裡都有光,圍坐成一圈交流分享。”

經過5年發展,“筆友計劃”已覆蓋西藏山南、湖北恩施、貴州銅仁、廣西三江4個民族地區的9所中小學校。

希望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改變在潛移默化中悄然發生。

來自乃東區昌珠鎮玉莎社區的次仁白瑪,得益於志願者“數學小竅門”的幫助,上學期期中考試成績班級排名第一。“筆友計劃”實施期間,乃東區中學中考成績在2019年從全區第六名躍升為第一名。

乃東區中學九年級學生扎西旺姆考入武漢西藏中學,實現了“看看大江大河、大武漢”的願望。她在學校的演講比賽中分享了自己被中南民族大學志願者影響的故事,“是他們的無私付出和悉心指導,讓我有機會到內地讀高中。”

“書信交流是陪伴與了解,更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也讓我堅定了對支教服務的信念。”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楊花說,“筆友計劃”讓許多大學生志願者感悟到教育扶貧的力量。

楊花的家鄉在寧夏西海固貧困山區,讀初中時,她曾接受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幫扶。進入大學后,她因“筆友計劃”結識了來自西藏山南的桑吉梅朵。彼時,桑吉梅朵在信中經常出現書寫、語法錯誤。楊花就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利用往來書信幫助小筆友學習漢語。去年,楊花報名研究生支教團,奔赴西藏支教,讓愛繼續傳遞。

如今已是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生的馬萬玲一直保留著倉決吉巴給她寫的信。“無數次遇到困難時,那些稚嫩的筆跡都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力量。”

去年10月,馬萬玲的名字再次出現在第九期“筆友計劃”志願者公示名單中。作為曾經的項目負責人、組織者,她以普通志願者的身份再度參與其中。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研支團組織“筆友計劃”志願者制作H5信件,雲端投遞到孩子們手中﹔同時推出“筆友電台”線上項目,制作了“英雄故事”“為你讀詩”“名著伴讀”等40余期音頻節目。“筆友計劃”也因良好的育人成效收獲了第五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關於溫暖與夢想的故事正在不斷續寫。

藏族女孩措吉成功考入中南民族大學,與曾經的支教老師李駿、梁好在學校迎新晚會上重逢,和幫助過自己的“筆友計劃”志願者成為校友。

“畢業后我想回到西藏,助力家鄉教育事業。”措吉說。(楊歆曼  雷宇)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