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上岸”並非結束 “考研凡爾賽”是虛幻的優越感

 
2021年04月10日09:1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上岸”並非結束 “考研凡爾賽”是虛幻的優越感

  隨著各大招生院校陸續“放榜”,2021年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接近尾聲。300多萬人報名,再創考研人數新高。回顧考研的艱辛過程,有人歡喜“上岸”,也有人立誓來年再戰。這些天,圍繞考研學生的笑與淚,也成為媒體報道和輿論關注的熱點。

  有一類考研新聞漸成套路:“同寢室4男生考研全成功”“學霸班30人考研29人上線”“13個考研宿舍組團上岸”……點開這些報道鏈接,大多都是在介紹當事人考上了哪所學校的什麼專業,考研復習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秘訣”。

  介紹考研成功者的學習經驗,對后來人起到激勵作用,本身並無不可。不過,如果新聞報道的重點,不是真正傳授學習經驗,而只是強調考研成功的結果,以“整個宿舍”“全班”等標題吸引眼球,就跑偏了方向。在這種“考研凡爾賽”的優越感之下,有關學習經驗和方法的介紹往往顯得空洞,既缺乏對報考專業特性的分析,也沒有對科研興趣的展望,隻有自律、團結、友善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括。

  更重要的是,片面宣揚考研成功,難免給人帶來一種“上岸”就是結束的錯覺。對於這些年輕人為什麼考研,考研成功以后又有什麼打算,對自己的科研生活有什麼計劃,似乎甚少涉及。這樣的報道在字裡行間,都似乎隻想說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就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証。

  近年來,為了遏制對考試焦慮情緒的傳導,堅持正確育人導向,有關部門嚴禁學校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過去那種隻介紹高分考生事跡,而缺乏對教育深刻思考的內容少了。一些地方也嘗試不公布高分段考生排名,避免對考生個人的炒作。社會逐漸意識到高考並不是最終結果,而僅僅是人生的過程,人們對高考結果和考試排名有了更理性的認識。

  考研同樣如此。對於個人來說,成功考上心儀的院校,固然可喜可賀,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機遇,但對整體社會來說,考研不能停留於“內卷”。不管怎麼樣,每年院校錄取名額擺在那裡,總要錄取那麼多學生,研究生招生錄取只是招生單位每年都會進行的常規工作而已。在研究生學歷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輿論更應當意識到,考研非但不是結束,而只是新一輪科研人才培養的開始。

  與此同時,提升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水平也成為有識之士的密集呼聲。高校對不合格的研究生實施淘汰,是最近幾年讓人感覺“新鮮”的氣象。其實,清理不符合要求、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學生,本來就該是優化教育質量的正常方式。之所以人們感到新鮮,就是因為有些學校或多或少存在“注水”現象,學生把拿到錄取通知書等同於獲得畢業証書。“嚴進寬出”之下,教育質量自然無法得到保証,為國家科研隊伍輸送后備人才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校園裡難免彌漫著浮躁。

  “考研凡爾賽”之所以存在,說明唯文憑論、唯學歷論在一些人內心依然根深蒂固。其實,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年輕人並不少,近年來,有些出類拔萃的研究生,積極嘗試科研創新,取得讓同齡人仰望的成果,在國際競爭中展示了中國青年研究者的實力,這樣的報道更有傳播力,也更能讓人獲得激勵。不再以考試結果論英雄,而是沉下心鼓勵創新突破,才是切實加強研究生教育的應有姿態。

  對於考研者而言,成功“上岸”也只是開始。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從一個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的本科生,變成鍛煉研究能力、嘗試科研創新的研究生,面臨身份的轉變,也需要完成思維的切換。不管今后選擇走哪條路,研究生就要有研究生的規矩和要求,如果跟不上研究生學習的節奏,不光文憑不是唾手可得,個人理想與抱負也難以充分施展。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黃子娟、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