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大清華課程開始互選 打破大學間的“圍牆”還需幾步

2021年02月22日08:3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今年年初,北大、清華互相開放本科課程的新聞一時間在網絡上刷了屏。不少網友調侃道,如今終於不用再糾結上北大還是上清華的問題了。事實上,北清之間互相開放課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過相關探索,而此次互通課程,則是從2020年年初重啟的,如今已穩定運行一年。

作為中國大學的排頭兵,北大、清華這一舉動無疑產生了不小的示范作用。而隨著近年來不少高校開展資源共享、課程互通等方面的探索,大學之間的“圍牆”不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牢不可破。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這些措施,一方面盤活了多所大學現有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也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

據了解,2021年春季學期,北大和清華互開課程合作再升級,共開放83門課程、695個名額。其中,北大將向清華本科生開放56門通識核心課,含396個名額﹔清華將向北大學子開放27門優質課程,含299個名額。

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傅綏燕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北大和清華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也有悠久的合作傳統。據了解,兩校的生命科學學院之間早已有開放互選課程的實踐。2020年1月13日,北京大學教務部和清華大學教務處同時發布通告,宣布兩校達成共識,在學校層面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並互認學分。

傅綏燕表示,“在全校本科生范圍內開放各類優質課程的互選,並互相認定學分,這確實是頭一次,這將更加有利於兩校教學資源的共享。”

對於兩校的學生來說,隔壁校的“網紅課”十分吸引人。

“我希望親身體驗兩校不同的學習氛圍與跨學科跨專業課程。”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梁同學在2020年秋季學期選擇了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開設的“3D打印創意設計與制作”。從小對各類實驗與操作非常感興趣的他,希望能有機會在實驗室中感受親自設計、制作物品的快樂。

經歷上學期的搶課失敗,這學期,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王天煜同學早早就守在了選課系統前,並順利搶到了李猛老師的“哲學導論”課。按照新雅書院的培養計劃,他已修過哲學的基礎類課程,實際上並不需要這門課程的學分,但他還是願意每周兩次騎車往返北大,搶到前兩排的位置,每節課記錄3000余字的筆記,據他說,就是為了“學術追星”。

在開放課程的選擇上,傅綏燕透露,兩校根據各自的教學資源和優勢,在不影響本校學生選課的基礎上,初期選擇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和優勢的課程。“清華可能更多提供了一些工科課程,包含一些動手實踐類課程,北大主要集中在人文、理學、社會科學等方面,包含一些非常受學生喜愛的通識課程。未來我們會在現有基礎上漸進地擴大選課范圍,穩步推進開放課程的數量和學生數。”

傅綏燕認為通過為學生提供更多本校以外的學習機會,學生們的眼界擴大了,學習的自主性更大了。

“一方面,我們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學校要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增加各類優質課程供給。無論多麼優秀的學校,教學資源必然是有限的。通過學校之間的課程共享,可以有效發掘現有教學資源的潛力,給學生的知識構建多了一些選擇,多一些可能性。總體來說,我覺得這種方式是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很好補充。”傅綏燕說。

另一方面,傅綏燕表示,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氣質,讓學生在大學期間體驗不同的大學傳統,擴大他們的交友面,對學生的未來人生發展也很有好處。

如今,一些如北大、清華這樣地理位置相近、辦學水平相當的“CP高校”都開展了課程共享、學分互認等方面的舉措。例如,華中科技大學與武漢大學在2011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校每年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對方學校學習,開放課程,互認學分。2019年,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5所河南高校校長簽署校際課程互選與學分互認合作框架協議,在河南高校率先實行校際課程互選與學分互認,本科生可進行跨校選課。

不久前,教育部在回復一則政協提案時指出,近年來,教育部出台多項政策積極推動高校間的學分互認,並逐步健全線上學分互認機制。下一步,教育部將以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為契機,引導高校逐步完善學分制,制訂科學合理的學分互認制度和標准,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為學生選擇學分創造條件。

通過這樣的方式打破大學間的圍牆有何意義?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表示,北大、清華這一舉措實現了高校之間的優勢互補,有著很好的示范效應。

“我們要把‘隱形的圍牆’推倒,這不是北大在培養人才,或是清華在培養人才,而是大家共同在給國家、給社會、給世界培養優秀人才。這種打開圍牆的開放舉措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和戰略意義。教學培養不應局限在一個學校,我們應該把這個門打開,共同來促進人才培養。”盧曉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盧曉東表示,進一步打破大學間的“圍牆”,推進高校間的學分互認是大趨勢,但還需解決其中的“技術問題”。“推進學分互認,也要建立完善的學分核算機制。隻有高校之間建立起嚴格的學分財務核算機制,才能讓‘學分互認’走得深、走得遠。”(記者葉雨婷)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