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692篇“扶貧日記”背后的故事:幫孩子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2021年01月05日08: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駱胤成給孩子們講課。受訪者供圖

“晚飯后繼續入戶調查,天色漸漸黑了,今夜沒有月亮,大山上也沒有路燈,黑漆漆的一片,全靠我們的手機閃光燈,勉強照亮了前方的路。”駱胤成在日記裡寫道。

兩年間,他用692篇扶貧日記記錄了小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后的張張笑臉,字裡行間也標記著大國脫貧路上一個個“駱胤成們”的小奮斗。

---------------

過去兩年多,28歲的駱胤成一直在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陪著小涼山上的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鄉親一起,與貧困作別。

碩士研究生畢業那年,脫貧攻堅決戰的號角在全國吹響,駱胤成的母校天津大學用代代傳承的“家國情懷”向年輕學子發出號召,時代的鼓點敲擊著這位年輕人的心,他一頭扎進蜿蜒在祖國西南叢山峻嶺中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決心“為社會和國家做點實事”。

2020年11月,被貧窮困擾了千百年的寧蒗縣終於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成為雲南省最后9個退出貧困序列的縣(市)之一。年輕的駱胤成是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數不清的參與者之一。兩年間,他用692篇扶貧日記記錄了小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后的張張笑臉,字裡行間也標記著大國脫貧路上一個個“駱胤成們”的小奮斗。

在廣闊天地中找尋“出路”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這是2019年年初駱胤成剛到小涼山時,在第一篇扶貧日記裡寫下的第一句話。當時他滿腔熱血,在滇西北橫斷山脈上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黃板坪村,成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然而,現實每天都在給這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年輕人潑冷水。

黃板坪村共有739戶30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97戶1786人,貧困發生率超過50%。當地山高壑深、交通閉塞,常發生山洪、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初來乍到的駱胤成興奮地跟著村干部,冒著危險手腳並用攀爬上陡峭的山坡,走進一個個農戶家探訪,可一開口才發現,自己說的普通話村民一句也聽不懂。

當地人長期自給自足,在那裡生活的“直過民族”從原始社會“一步跨千年”直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因為受教育程度很低,當地人與外界交流少之又少。出發前,駱胤成心中盤算的電商帶貨、產業扶貧等計劃要想馬上落地,都不現實。

出路在哪兒?駱胤成苦苦思索著。

各種各樣的“路”也出現在他的日記中。駱胤成與扶貧工作隊的任務是對貧困對象進行“戶戶清”遍訪、動態管理,同時進行農村危房改造,開展教育扶貧、消費扶貧等。他們常常夜深了還在翻山越嶺的路上。他在日記裡寫道:“晚飯后繼續入戶調查,天色漸漸黑了,今夜沒有月亮,大山上也沒有路燈,黑漆漆的一片,全靠我們的手機閃光燈,勉強照亮了前方的路。”

行路,不免伴隨著苦悶和淚水。一天早上在翻山走訪農戶的路途中,駱胤成不慎摔倒,四根尖硬的刺扎穿了鞋底,其中一根長刺扎破了腳掌,流出鮮血。中午工作隊隻能在山間作短暫休息,因為吃不慣當地食物,駱胤成就自己吃了一個烤土豆充飢。晚上回到駐地后,他顧不上休息立刻開始整理材料,可突然收到了遠在600公裡外的老家傳來的噩耗——外公去世了,“那時心裡的痛,比腳底被扎痛得多。”駱胤成回憶,當時自己很想請假回家送外公最后一程,可是他知道工作隊時間緊任務重,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那夜,他久久無法入眠,含淚在日記中寫道,“回憶,思念,著急,難受,心裡五味雜陳”,但他又給自己鼓勁兒,“既然選擇,就要義無反顧!”

遍訪農家后,駱胤成和隊員們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數據,可填寫表格時他發現,工作隊在統計信息和報送材料方面存在不少問題。隊員們常常花費大量時間填好表格,卻因為統計表的形式調整而不得不返工。他在日記裡反思:“我應該利用電子表格的函數公式提高效率,將已有數據與入戶採集到的數據及時核對修改,並將准確的數據建立數據庫。”很快,駱胤成的數據庫啟用了,幫助隊員們節省了時間,又保証了數據的准確性。

漸漸地,村干部對這個大學生的印象有了改觀,覺得小伙子挺能吃苦,還總能從老路中闖出新路。

“幫孩子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日記裡珍藏著許多山裡孩子的照片。最觸動駱胤成的一幕,是一次車行至村中,正在玩耍的孩子們一下子都退到路旁,給過往車輛敬禮。汽車,對他們而言,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很多人從未走出過眼前的大山。

駱胤成越發意識到,教育才是讓當地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而這,也恰好是自己更擅長的。於是,一個“微課堂”計劃開始在他心中醞釀。

像是一個從大山伸向外界的長鏡頭,駱胤成希望通過“微課堂”的小窗口,讓山裡的孩子們看到更大的世界,幫他們編織美麗的夢想。

2020年5月中旬起,駱胤成拉著幾個年輕人,每周從鎮上趕到黃板坪完小,為這裡的104名學生“畫夢”,“老師們”自發設計課程內容和形式,有基礎常識,也有軍事、科技、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很多孩子聽得入了迷,拉著他們沒完沒了地問,“電影怎麼放出來的?”“火箭怎麼發射的?”“火星上有人住嗎?”

還有的小朋友寫信給駱胤成:“萬裡長城有多長?我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去看一看,我相信隻要堅持就會看到萬裡長城的。”駱胤成把淳朴可愛的孩子們寫進日記裡:“希望能幫助小朋友樹立夢想、學習成長,走出大山感受外面的世界,改變命運。”

2020年6月,駱胤成利用微信公眾號平台發起“微心願”愛心認領活動。那裡有當地96名小學生的心願。沒想到,獲得了許多愛心人士關注。“六一”兒童節時,孩子們收到了彩筆、籃球、足球、課桌等禮物。隨后,駱胤成又通過網絡發起圖書募捐活動,為當地兩所學校建立了“愛心圖書角”,讓孩子們有更多觀察世界的窗口。

孩子們打心眼裡喜歡這個白白淨淨的大哥哥,一個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初三學生與父母吵架離家出走后,總是會來找大哥哥訴苦。在世代與貧困斗爭的窮山村,“讀書無用論”始終是很多村民心中的執念。為了把輟學的孩子“拉”回課堂,駱胤成想了不少辦法。他設計出了“三步法”,先讓各村(社)第一輪入戶動員,仍拒絕入學的,由駱胤成逐一進行第二輪動員,最后請鎮黨委、政府、各村(社)集中走訪“釘子戶”,成功動員了229名兩后生(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家庭中的富余勞動力)重返校園。

“有些家長不理解,甚至罵我多管閑事,說我是忽悠孩子的騙子。”駱胤成有時也感到委屈。一些村民說,每天送孩子上學,政府應該給誤工費﹔有的人甚至用木板把窗戶釘上,防止孩子翻窗逃出去上學。為了把一個孩子請回學校,駱胤成和同事三番五次到家中走訪,每天打電話不斷溝通。那段時間,他日記中出現最多的話是,“我要繼續動員!”

2020年9月18日的日記中,駱胤成記錄了陪貧困大學生肖立偉去大連大學報到的經歷。當天他接到了大連大學招生辦老師的電話,反映大興鎮拉都河村的肖立偉在學校開學后一直沒有報到。駱胤成幾經周折了解到,肖立偉家生活貧困,父親早亡,母親出走,他與哥哥相依為命。哥哥本想外出打工為弟弟賺取學費,但因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成行。肖立偉考慮到家庭原因,謊稱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不敢去讀大學。“大山裡走出一個大學生多麼不容易,必須去上學。”駱胤成心急如焚,帶著他們跑去辦理助學貸款,獲得了8000元貸款,並幫助兄弟倆申請到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之后他又聯系大連大學招生辦老師為肖立偉爭取到2500元助學金和一套行李,還多方申請到了2000元慈善金和5000元助學金。終於,日記中出現了肖立偉站在大學校門微笑的照片。

奮斗的青春在時代藍圖中閃光

駱胤成始終記得第一次到黃板坪村貧困戶楊六斤家時的情景。

楊六斤夫婦都是殘疾人,二人育有一兒一女。一家四口人擠在破爛不堪、漏風漏雨的木瓦房裡,“生活條件之差,常人難以想象。”駱胤成和同事們幫他們申請殘疾補貼,蓋了新房,幫助楊六斤夫婦靠種植玉米、花椒等經濟作物獲得生活收入。

如今,這家人見到駱胤成總會向他豎起大拇指點贊。駱胤成在日記中寫下感悟,“貧困群眾在政府拉一把的同時,還要努力往前走一步,最終一定能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高山峽谷把山村與外界隔絕。駱胤成和同事們去過最遠的一家,要開車1小時,再步行爬山1個多小時才能到。劉志強一家原本一直住在山上,一到雨季,持續降雨導致山體滑坡,經常把房子沖裂,房子隨時可能倒塌。駱胤成和駐村工作隊到他家了解情況后,經過多方努力,幫他和周圍兩家人一起搬到了位於城市中心區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小康家園。

沒想到,到了城裡,劉志強唱歌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他到麗江古城裡唱歌,收獲了不少粉絲。2020年疫情影響旅游業,他又轉到線上直播唱歌。與此同時,他還在古城打工賺取生活費。駱胤成感慨,劉志強“時髦”又肯干,每次見面,他都會反復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感謝政府幫助他家擺脫貧困,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努力奮斗的勁頭也越來越足。

日記裡的故事還有許多,在大山深處的日子讓駱胤成變得“更接地氣了”。他對記者說:“剛畢業時,自己想法挺多,現在明白,能把一件事干成很不容易,要一點點做,一個硬骨頭一個硬骨頭地啃。”

如今,更大的目標擺在駱胤成面前。他在日記中為自己標注了新的方向。“十四五”時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他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能讓自己奮斗的青春在祖國的時代藍圖中閃光。

記者 胡春艷 通訊員 吳梓菲 劉曉艷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