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醫學教育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

2020年11月11日14:4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長沙11月11日電(記者 孫競)作為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主論壇之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等醫學教育發展論壇日前在長沙舉行。論壇匯集醫學和教育學領域眾多專家學者,圍繞高等醫學教育以及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未來發展進行研討。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林蕙青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醫學教育發展處於特殊的歷史發展節點上,需要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深刻反思,重新審視未來的醫學教育如何更加積極地應對新挑戰,明確我們應該堅守什麼,改革創新什麼。

我國醫學教育取得長足進步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中,醫務工作者的優異表現,顯示出了我國醫學教育這些年發展的成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柯楊指出,近年來,我國醫學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醫學教育投入大幅提升,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醫教改革不斷進步,認証制度初步建成﹔專業學位制度發揮了激勵作用﹔醫教協同再發合力,醫學人文得以強化。

今年6月,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証工作委員會以“無條件通過”成績正式獲得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醫學教育認証機構認定,標志著我國醫學教育標准和認証體系實現國際實質等效,醫學教育認証質量得到國際認可。

柯楊表示,在看到我國醫學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亟需改進的問題:一是醫學教育地理差別很大,仍然有很多發展空間﹔二是教學方法仍陳舊落后﹔三是教學與科研,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不平衡﹔四是學科發展不均,兒科、全科等發展不均等﹔五是學科綜合性待加強,需要推進和其他學科的交叉結合。

“目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還不夠,重預防、輕臨床的傳統思想仍然存在。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更應該著力增強公共衛生和臨床的結合,尤其要進行傳染病教育,注重實踐基地發展,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 柯楊說。

疫情以來的醫學教育反思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原校長呂兆豐認為,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學教育的反思,應該從正反兩面進行,“教育是系統性、長周期的事情,不能簡單地隻反思一個點,而且不僅僅要反思問題,也要對成功的點進行反思。”

“我們應該盡快彌補醫學教育的嚴重缺位,認真提煉總結,將支援武漢、逆行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事跡整理出來,開展對學生的教育,提升學生的事業責任心和職業精神。” 呂兆豐說。

他強調,醫學教育應該盡快找出生物醫學等基礎學科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沒能及時跟進的原因。要認真反思臨床醫學學科在分化和融合中的發展問題,不能讓臨床學科無限制分化,否則醫學教育在臨床上就沒有學科基礎。要認真反思社會需求變化與預防醫學學科吻合度的問題,重新界定預防醫學學科,把預防學科集中到對疾病的預防上來。

針對預防醫學人才的培養,廣西醫科大學原黨委書記仇小強談到,不僅預防醫學專業,臨床以及其他醫學專業的學生都要加強對疫情的敏感性和責任心。在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培養過程中,除了提高學生治病救人的醫療水平之外,要加強疾病預防、促進健康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和實際工作有明顯脫節,要將公共衛生人才實踐技能培養方面的差距和短板盡快補齊。” 仇小強提到。

呂兆豐同時呼吁,擴大臨床醫學生的培養規模,在保持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數量的同時,爭取在較短時間內,保証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都有公共衛生人員。

以更高站位發展高等醫學教育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林蕙青提出,新時期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發展要牢固樹立“國家戰略”意識,擔負起時代使命和責任,以更高的站位、更長遠的眼光布局、建設和發展高等醫學教育﹔樹立大健康理念,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具有仁心仁術的卓越醫學人才﹔要以問題為導向,科學把握改革創新的前進坐標和發展方向,實現教育內外協同發力。

“面對未來,醫學教育不應回到疫情發生前的教學狀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寧夏醫科大學校長孫濤談到。“首先,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客觀上已經形成了教育教學的新形態﹔其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規模一下子鋪開了,智慧教室得到了充分利用﹔第三,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質量革命正在發生,形成了管理、教學、學習的新生態。”

中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陶立堅強調,本科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礎階段,要厚基礎、重能力,守住基本的價值觀。他認為,面對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以及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一定要打牢基礎樁,堅守醫學基礎教育,拓展醫學基礎教育內涵,重視公共衛生知識教育,強調實踐教學,加強對感染病學等學科的重視和回歸。

對於我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柯楊提出了幾點建議:要適度擴大臨床醫學教育培養規模,增加醫師供給數量﹔加強公共衛生醫學教育,強化案例教學與三基培訓﹔加強人獸共患傳染病教學,提高醫學生的認知水平﹔加大微生物實驗教學的投入,開展生物安全教育﹔利用線上資源、虛擬教學AI的場景應用,在有限的醫學教育基礎上,進行挖掘和開發﹔改革醫學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引導高校形成臨床能力和教學能力。

(責編:何淼、呂騰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