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兩會“對話高校代表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林忠欽:加快推進大學人才培養改革

2020年05月23日17:20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李依環)當前,5G、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雲計算等新技術方興未艾。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接受人民網專訪,就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應當如何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帶來變革性影響

人民網:過去一段時間,網友對於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討論很多。您認為,新技術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方式帶來哪些影響?

林忠欽: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技術核心,是對二十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技術的全面優化和深化。在計算技術已經深度滲透的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將賦予“計算”一詞以全新的意義﹔在計算技術尚未佔領的新地帶,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會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與沖擊。

第一,以5G、物聯網和雲計算為代表的大數據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使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被實時數據化,必將釋放出不可估量的創新業態潛力。

第二,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控制科技的進步,會大量替代高階勞動,進一步釋放閑暇時間,為人類自我實現提供新的平台。

第三,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為代表的未來科技,或將智識與情感數據化,在“他者”的創造中教會人類更深邃地理解自己。

總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方式,產生變革性影響,這種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這其中當然包括對大學的功能特別是其根本職能——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

對大學培養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人民網:您剛剛提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對大學人才培養會產生深遠影響。您覺得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對於高校培養人才來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忠欽:首先,要應對知識更新速度帶來的挑戰。科技發展的摩爾定律使知識更新速度已經超出大學知識傳授體系更新的極限速度。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計算力爆炸,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差距。大學能教給學生的知識滯后於實際的科技發展需求已成為無法避免、不可逆轉的新常態。面對這樣的新常態,就更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扎實寬廣的基礎理論。

其次,要應對學科體系變化帶來的挑戰。人工智能、5G等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技術的“賦能萬物”特性,既為各個領域研究能力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術工具,也進一步加劇了未來學科體系的交叉、融合與新生。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對大學畢業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培養學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識體系,我國的大學專業學科設置正不斷從精細劃分向大平台寬口徑轉變,但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學科融合趨勢相比,我國當前的學科設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間。

長遠來看,未來的學科布局設置與當前相比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我們現在看五十年、一百年前的大學學科設置一樣。因此未雨綢繆、與時俱進地規劃更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的專業設置,是培養適應面向未來事業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撐。

第三,要應對科學倫理問題帶來的挑戰。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風險,其背后還有許多新出現的科學倫理問題。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一方面,它可幫助公安部門迅速追溯、追蹤案情,將犯罪分子盡快緝拿歸案,還社會以正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對個人隱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脅。越是先進的技術,在被不當使用時對社會的威脅也越大。

大學生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學校的職責不僅是讓他們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身的使命與價值,讓他們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學科學技術背后的使命與價值,這就需要大學更加注重學生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的協同發展。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是大學最根本的任務,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舉措上,就是要加強融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通識課程建設,將責任教育、倫理教育與美學教育融入專業教育。

高校在戰“疫”中彰顯責任與擔當

人民網:高校匯聚了大量人才與科技資源,您如何看待戰疫中的科學力量以及高校發揮的作用?

林忠欽: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科技的策源地和思想的引領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我國高校在馳援抗疫前線、檢測試劑和疫苗研發以及抗疫知識傳播、壯大抗疫正能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來說,一是醫護員工馳援抗疫前線。疫情發生后,我們學校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的相關醫護員工,以“國有難,召必應,戰必勝”的英雄氣概,沖在抗疫最前線。自除夕以來,569名交大白衣勇士馳援武漢,佔到全市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13家附屬醫院在醫護員工不辭辛勞、無私奉獻,為守護在滬人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弘揚廣大醫護員工應勇抗疫精神,學校設立“校長獎”特別獎,於學校建校124周年大會上,為馳援抗疫前線醫務員工發放獎勵証書,向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積極宣傳他們愛國之情和拼搏之志。

二是加強科技助力抗疫一線。學校發揮多學科優勢,成功研發了自主移動消毒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移動式醫療垃圾焚燒方艙等一系列成果在武漢等抗疫一線進行應用。與此同時,學校研制實現了產業化的納米磁性載體,為上海之江生物研發的國內首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產品已廣泛應用於防疫第一線和各地醫院、疾控中心及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人工智能領域,電信學院和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等成功研發的對話式疫情排查機器人,通過大數據建模分析預測新冠疫情未來發展等。

三是發揮資政啟民智庫作用。疫情發生后,學校主動設計“新型冠狀病毒防治”專項軟課題,加強理、工、文、醫的交叉融合,設立鼓勵廣大教師和醫護人員圍繞國家疫情的發生與演變、防控與管理、社會影響、疫情后評估等方面的問題和難點開展研究,為國家疫情防控及后期需解決的問題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目前,學校通過主渠道報送專報400余篇,內容涵蓋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工作建議、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的城市治理、疫情數據管理與公布機制、疫情引發的社會輿情風險、疫情國際影響、疫情中的法律監管、疫后經濟建設、疫情中民眾心理調適及疫情防控科普等諸多方面,許多文章也被主要媒體轉發報道,在資政啟民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次疫情也讓全世界更加深刻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們學校醫學院與愛丁堡大學聯合成立全健康研究中心,目標圍繞人類、動物和環境領域之間的重大健康領域和治理系統,重點聚焦三者之間交叉的“盲點”和“難點”,發展“全健康”學科體系。

大學如何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改革?

人民網: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面對新技術新挑戰,就人才培養話題,您認為高校還應從哪些方面發力?

林忠欽:面對新技術新挑戰,就人才培養的方面,我們要更加堅定自信,更加重視質量,更加突出貢獻,強調以價值引領為核心,關注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建設和人格養成。具體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落實價值引領,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學校要強調以“價值引領”為核心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體系改革,加強學生知識探究、能力建設和人格養成。要大力推進課程的“擠水鑄金”,同時要加強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第二,實施人才戰略,打造德才兼備教師隊伍。強化對導師的思想政治引領,將對導師的師德師風與學術道德要求貫穿於選聘、晉升、考核等各個環節。加強人才的引育並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裡馬,學校要培植大師孕育大師,轉身遇見大師的育人文化。

第三,加強科研創新,要鼓勵學生在科研上永攀高峰。要開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性科學研究,所創造的知識能夠造福於人類﹔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使中國的文化能夠更多的影響世界。

第四,加強就業引導,倡導學生與祖國同行、與強國共進。鼓勵學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學術研究,我們學校設已經有一批優秀的研究生通過參與導師的重大科研項目,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為交大取得優秀的科研成果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召開就業引導大會,鼓勵學生赴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就業,推進高水平學術就業,倡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進程之中。

(責編:李依環、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對話地方領導
    高談客論
    部長通道
    代表通道
    兩會夜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