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新時代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探究

2020年03月30日16:3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摘要

培養“德技並修,知行合一”的高級技能綜合性人才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當前,職業教育進入加速發展、提升內涵的快車道,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探索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對策,提高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關鍵詞:高職學生 職業心理素質 對策探究

隨著社會發展和高校改革深入,高職教育逐漸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現有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在校生1134萬人,開設專業700余種、專業點近4萬個,覆蓋社會發展各領域、市場需求各崗位,高職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但高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總量居高不下,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企業在對畢業生進行技能考察時,將職業道德、職業取向、職業認同感及抗挫折能力等職業心理素質同時納入考評,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提升迫在眉睫。

一、新時代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意義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就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先政策,並將職業教育放在“促進就業”的重要位置,彰顯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大學是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高職院校需要構建合理且科學的職業心理素質教育體系, 不斷地擴大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范圍, 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操守, 為高職學生將來步入職業道路奠定基石。[1]據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對2015屆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顯示,畢業三年內轉換職業的,高職高專達49%﹔畢業三年內轉換行業的,高職高專達50%。就業形勢的嚴峻導致畢業生就業期望和就業崗位結構性矛盾突出,加之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給高職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困擾,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現狀與職業的心理素養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而新時代企業不僅需要專業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愛崗敬業精神、積極進取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及較強的抗挫折能力的員工。企業的需要為高職學生成長成才提出了新要求,設計了路線圖,同時也帶來一些新挑戰,高職教育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迎接挑戰,解決職業心理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二、當下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問題分析

(一)價值觀取向偏離,信譽評價不高

出生於“00后”的高職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丑惡社會現象影響,自我認知發生偏差。在對高職生畢業上崗的調查訪談中發現,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信譽評價不高。受高校就業率考核影響,學校往往要求學生“先就業、后擇業”,而學生進入企業后自信心不足、從眾心理嚴重,缺乏責任感、職業認同感,對企業忠誠度低,擇業態度不端正,考慮個人的利益較多,考慮企業的發展利益較少等問題出現。

(二)職業定位不足,自我認知缺陷

高職擴招后,學生生源類型復雜,文化知識基礎偏低,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性,學習目標不足。高職學生的學習期望與現實狀況間的差距較大,學生入校前專業填報大多聽從父母建議,入校后部分學生選擇重新調整職業規劃。部分學生入校后存在消極、抑郁、放縱及自暴自棄的心理,自我認識產生缺陷,出現壓抑敏感等心理素養問題。部分學生畢業后工作中自視甚高,缺少溝通,缺乏團隊精神,工作上經歷挫折時,歸結為事情難度大,運氣不好,甚至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三)心理教學手段落后,目標定位不精准

高職學校普遍較重視職業技能教育,輕視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設備投入不足,無法滿足高職學生的心理需求。職業心理素質發展的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大多沒有單獨開設有關職業心理素質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心理教育課程教師集中上課,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課堂互動性不強,日常教育中融入職業心理素質綜合訓練不足,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定位不准。

(四)職業規劃脫節,專業內涵建設不足

高職學校對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缺乏系統性與趣味性,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中雖提及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就業輔導中加以強調,但只是簡單地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沒有動態對接職業崗位新變化,沒有根據學生學業、職業、事業的發展,深入研究職業心理素質培養體系,制定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生缺乏奮斗目標、進取心和工作動力,職業規劃脫節。

三、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樹立職業教育大課堂理念,職業道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二是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到職業心理教育的實踐中去,在各專業課程中完善學生職業心理素質, 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實施“互聯網+職業教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方式,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綜合素質,開發學生職業潛能, 促進學生職業發展,使學生具備核心政治素養﹔三是搭建統籌協調的機制,將“心理育人”中學業教育、人文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學工部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中,充分發揮校團委、輔導員的作用,利用雲班課、學校微信、微博、班級QQ群等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學生的職業訴求及心理動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要加強人際溝通、人生價值觀、情緒管理團體輔導,加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能力。

(二)加強校企一體化培養模式,強化學生職業技能

職業教育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形成校企利益共同體。結合行業、企業、職業特征、學生實際等內容,創新教育教學形式,對接專業教學標准和企業標准,共建共育人才,為學生職業發展增添助力。一是採取走出去的辦法,加強與企業合作,健全學生實習制度。利用實訓及頂崗實習機會,工學結合,拜師學藝。二是採用引進來的辦法,利用導師制和項目驅動教學法,邀請企業決策者、企業高技能人才到校,召開優秀校友報告會,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對企業的了解,促進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養成。三是在企業設置師徒結對職業心理素質輔導室,及時關注學生職業心理素養的變化,給予適當的干預與分析,形成知行結合,師生結合,校企結合,校園內外全方位育人的生動格局,構建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立體工作網絡。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積累職業經驗。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時代風尚,積極對接企業,加強實習實訓活動,增強信息反饋能力,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完成職業心理評測,提高職業認同感。

(三)完善培訓體系,主動適應企業需求變化

以學生為本,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完善職業心理素質線上線下協同培訓體系。一是建立學生職業心理測評體系,掌握學生特點、成長經歷及家庭教育模式,降低外部環境的影響,為人才培養提供“大數據”。二是採取課內課外雙向結合,應用多元化的心理課程教學方式。精心設計第一課堂,設計職業心理素質團體訓練課,提升特色專業的針對性。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設置網絡課堂,通過開展網上在線學習、網絡測評、網上心理咨詢問卷調查等形式,發揮學生學習心理知識的積極性[2]﹔規范整合第二課堂,教育學生認知職業道德規范,堅定職業信念,培養職業道德情操,強化職業自律。三是加大學生線下遺留問題的解決,運用心理輔導、心理游戲等實踐活動提升心理素質,挖掘學生職業興趣。四是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在社團活動中開展“我的就業觀”等活動,開展職業心理質素訓練,模擬企業HR招聘現場,體驗就業招聘過程,培養學生就業適應能力。

(四)實施職業素養心理教育,落實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源規劃有利於學生准確定位,合理安排學習生活,實現學業與職業的對接,提高就業競爭力。一是建立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體系,以企業對員工職業心理素質的要求為依據,開展人才培養工作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診斷,幫助學生分析職業特征,提升職業認知度,實現職業認同。二是將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利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育兩大課堂,開展多元化的主題活動,在體驗式的團隊環境中,完成職業心理的成長。三是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序列化設計,區分層次,突出重點,使其共同作用,發揮1+1+1大於3的作用,持續、連貫、規范的教育培養學生形成穩定的職業心理素養。大一年級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勵志打下理論基礎,根據行業實例,制定職業前景規劃。大二年級根據實例,分析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方面的職業心理素養。大三年級提高求職心態,技巧,本行業的相關態度,從低到高,深入淺出,去粗取精,從而促進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均衡、健康發展,不斷樹立學生以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迎接職場挑戰,完成從“學校身份”向著“職業人”的方向延伸。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個體需求、職業特征、群體特點,激發學生職業發展意識,分階段、分層次的樹立堅定的職業理想、增強學生學習、生活信心,構建立體化職業心理素質教育,不斷探索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人才培養新模式,勇於承擔新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

作者: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羅蘇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