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教學要“留有余地”而非“留有一手”

羅英 徐文彬 魏同玉
2020年02月12日09:37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一語中的地指出了教學之道在於“為了學生自覺發展”。教師教學不僅是“傳道、授業”的活動,還需“留有余地”地解答學生疑惑,啟迪學生心智。然而教學活動中,唯嚴格規則是從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按部就班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收獲了系統而豐富的知識,卻缺少了思考、判斷的空間。而模糊規則卻帶有啟發性的意味,可激發教學的活力,教學切實需要模糊規則對嚴格規則的必要協助。如若教師能夠發揮嚴格規則和模糊規則的協力,留有余地地進行教學,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更為深遠的啟發與影響。

“唯嚴格規則是從”的教學多不是好的教學

教師的教學活動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英國著名物理化學思想家波蘭尼認為有兩種不同性質的規則,一類是嚴格規則,比如乘法表,往往不給人留有解釋的余地﹔另一類是模糊規則,如技藝規則,常常給個人的判斷力留下很大的空間。而教學實踐中教師多遵循教學標准、大綱等嚴格規則,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活動,當然這種方式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有時卻會適得其反。教師的講解越是詳盡,學生的思維空間越小,其心智則越易處於懶惰的狀態。教師的一份耕耘,有可能得到1/2甚至更少的收獲,學生輕易得到的,也可能會輕易失去。美國教育家哈曼曾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當學生的大腦處於冰冷的生鐵狀態時,我們的教學可能會被嚴格規則所桎梏。雖然教學內容“滿當當”,但也難以激發出活躍的、深入思考的動力。由此可見,“唯嚴格規則是從”的教學多不是一種好的教學。

教學需要模糊規則,模糊規則是對嚴格規則的必要協助

波蘭尼曾指出,模糊規則更像是一種技藝,就如《庄子·天道》中的輪扁斫輪的故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可見斫輪當“不徐不疾”。這裡的“不徐不疾”就是一項技藝,帶有啟發的意味,隻有掌握了斫輪技藝的人,才知道如何留有余地地適情境而改變。實踐領域中的很多規則都屬於技藝的范疇,比如亞裡士多德所說的有關道德美德的“中道”,就是典型的例子,它與輪扁斫輪中的“不徐不疾”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中道”以及“不徐不疾”的規則都不能機械地落實,隻有擁有實踐智慧的人,才能在實踐活動中做到“叩其兩端而執其中”的恰到好處。

當然,這裡我們強調模糊規則,並不是說兩種規則互不相通、相互對立,模糊規則往往是嚴格規則的必要協助。在教學中,對於初任教師來說,遵循嚴格規則對其教學實踐水平的提升將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還可以彌補其經驗不足的狀況,較快地進入正常的教學軌道。而對於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而言,僅僅依靠嚴格規則已經不能滿足其教學活動需要,如若停留於此,其教學很可能會演變成完成教學任務的敷衍應對。此時,模糊規則就顯得更具價值,它能夠促使教師“留有余地”地施教,以教師的自覺思考,帶動學生的自覺思考。當初任教師日漸走向成熟,並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對嚴格規則進行適切的情境性闡釋,靈活轉換其使用方式時,這也正是模糊規則協助的結果。

留有余地的教學是嚴格規則與模糊規則協力追求的結果

教學中的模糊規則並不模糊,嚴格規則也不是枷鎖,而是需要發揮兩種規則的協力,尋求留有余地的啟發性教學。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形成判斷力。如若我們隻關注嚴格規則,可能就會走進用而不知、甚至是無所適從的死胡同,而隻關注模糊規則,就可能陷入“個人化的危機”之中。這時教師就需要“擇善從之”的判斷力和智慧。康德把判斷力看作是知識的高級機能,它在本質上與亞裡士多德的實踐智慧有相通之處。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智慧地做出選擇和判斷﹔哪些內容需遵守嚴格規則,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哪些內容需“留有余地”,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而這部分才是學生時隔多年久久不能忘懷的“真知識”。當然,留有余地還需適時止步,特別是在教學反饋很好時,教師更需謹慎,此時“乘勝追擊”往往適得其反,需給學生也給自身留有琢磨的時間,就像掌握了斫輪技藝的人“不徐不疾”地把教學活動開展得恰到好處。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自新。教學情境是動態變動的,那麼教學規則一定是不斷生成中的規則,由此教師應該始終處於批判反思、創新生成新的規則的行程之中,處於不斷摸索教學實踐自生、自新的途中。正如法國思想家莫蘭所說:“意識可能是照亮缺口、不確定以及邊緣地帶的微光和閃光。”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那個“缺口”時,才有可能被激發尋求那縷微光的勇氣,才可能反省以及更新自身,為我們的教學留下思慮的余地。教師應以“不成熟”的心態不斷自新,以嚴格規則為向導,以模糊規則為質料,發揮二者之協力,為教學留下更多的生成空間,也為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從而適應“變動不居”的復雜學習情境,避免學習過程中固態的、生硬化的符號接受。總之,模糊規則像是在嚴格規則與教學情境之間搭建的一座橋梁。譬如:數學中的數感就是一種模糊規則,它把數的規則(嚴格規則)與實際情境聯系起來。當教師遇到可能與數學有關的具體問題時,就會自然地、無意識地與數學聯系起來,用數學的思維去解釋與處理,有時還可能更新頭腦中的嚴格規則。其實,數感就是一種內化於心的技藝,原來是用而不知,現在是用必先知。由此可見,留有余地的教學多是一種好的教學,它建立於嚴格規則與模糊規則的協力之上。教師應運用嚴格規則,做好教學的日常工作,創造性地應用模糊規則,開啟啟發性教學的智慧之旅。

因此,這裡所謂的留有余地,絕非“說話隻說三分好”的“留有一手”,而是一種“意猶未盡”的創設,需教師精心設計。它不是知識堆積的場所,而是一種開辟、耕耘,收獲更多思維的空間。留有余地,就是發揮模糊規則與嚴格規則的協力,增加教學的彈性與張力,不把學生束縛在條條框框之中,留些事情讓學生去做,留些問題讓學生去想,留些滋味讓學生去品。在真實動態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有所判斷,有所取舍,為教學留有余地,以形成或完善自己的實踐理性與智慧。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責編:熊旭、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