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思維品質培養 融入靈動課堂

2020年01月22日09:1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呂娟娟 英語特級教師。現任教於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曾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省政府特殊津貼、省教學名師、省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省級課題,教學成果《高中英語五種課型教學模式建構與實踐創新》榮獲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出版教學專著一部,主編教學論著、教材11部。

此次高中英語課標修訂進一步重申了文化意識、思維品質方面的目標,要求通過語言、思維與文化相結合的活動使學生能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真正實現深度學習。這也是我近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此前,曾在媒體上看到一些質疑的觀點: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學英語,但是很多人成年后並沒有從事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學校中得來的英語知識也所剩無幾,那麼,學習英語有什麼用呢?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工具。學生在獲得語言和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豐富了文化體驗、促進了思維發展,將文化知識內化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認知、行為和品格。但在具體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只是一個概念,覺得很難將之融進教學。我在教學中探索和力求解決的問題正是:通過適當方式將思維品質融入英語學科教學,進而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體會文化意識。

優化教學策略,實現育人目標

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培養主要通過聽說讀寫來實現。為實現對學生不同能力的培養,圍繞同一模塊教學主題,我建構了詞匯、閱讀、語法、聽說、寫作五種課型的教學策略,並針對每一課型不同的育人目標,設計了各具特色的課堂系列活動。

“交互補償閱讀教學”。通過讀前熱身,激發興趣,導入話題﹔讀中信息的輸入技能訓練,由表層理解到深層理解,再到評價性理解﹔讀后信息的輸出檢查反饋,實踐運用。將表層、深層和評價性理解相結合,培養學生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任務型詞匯教學”。在任務前設置語境,由呈現詞義到感知、理解詞匯﹔任務中檢查理解,由自主體驗到理解記憶、處理重點﹔任務后運用檢測,由鞏固運用到檢測評價。通過導入相關的文化內容,在自主與合作學習中培養語言能力和文化品格。

“歸納與演繹語法教學”。採用任務前導入,介紹話題,導入語法目標﹔任務中發現歸納,從呈現結構到歸納結構﹔任務后鞏固運用,由結構鞏固到運用檢測。增強教學的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提高學用能力。

“交互聽說教學”。建立聽說結合的教學體系,聽前熱身准備,導入主題,預測信息﹔聽中文本輸入,技能訓練,由泛聽到選擇性聽,再到精聽﹔聽后語言輸出。語言實踐由機械模仿,到半機械性訓練,到真實語境下語言運用,達到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體裁法過程寫作教學”。採用寫前信息輸入,話題導入,范文閱讀,范文分析﹔寫中信息輸出,構思,寫提綱,起草,成文﹔寫后修改評價,由學生自改互改,到講評歸納,再到小組評價。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和語言習得過程﹔突出語篇圖式建構﹔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實踐創新,提高學習能力。

以外研版“我的新教師”閱讀課為例。閱讀中,首先,將表層理解與語言知識教學相結合。運用略讀、查讀策略獲取語篇大意及三位教師的個性特征、教學風格、受喜愛度等特定信息,並摘錄描述人物的詞語、語言結構,為深層理解清除語言障礙,也為讀后運用提供語言支撐。然后,將深層理解與文體結構分析相結合。採用詳讀、推測讀和概讀策略,提出較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陳夫人?引導學生理解事實與觀點之間的聯系,揣摸作者態度,探索文本主題﹔再次提問:文章的寫作風格是什麼樣的,怎樣去描寫一個人?引領學生關注句、段間的邏輯關系,探究語篇文體結構、寫作手法,為評價性理解提供依據。最后,將評價性理解與語言運用相結合。採用評讀策略,小組討論下面問題:你最喜歡哪一種類型的教師?為什麼?學生結合自身經歷、知識,評價作者觀點並闡述自己的觀點。小組活動有助於學生優勢互補、思維碰撞。討論中,學生利用所獲取的信息分析解決問題,能提高他們的評價、思辨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

閱讀后設計鞏固和拓展性活動,投放本班任課教師的照片,提出任務:描寫一位你的老師,並建議:注意人物的描寫方式﹔盡量使用本課所學的語言表達形式。看到任課教師們的照片,學生們格外興奮,踴躍描述他們喜愛的教師,將課上所學的知識自然地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在此基礎上,設計開放性話題,鼓勵學生對師生關系這一熱點話題深入思考,並反思自己的行為,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們該做些什麼。這些活動能促進學生語言拓展、知識遷移,同時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開發課程資源,增強文化體驗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美師優課”“西沃白板”等教學軟件或技術讓教師開發、使用課程資源比以住更為便利。我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實際,精心篩選,將下面三種資源引入課堂:網絡、英語時事雜志中的文本材料,英文電影、紀錄片、動畫系列片等視頻材料,英文歌曲、廣播等音頻材料。力爭讓學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語言和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體驗。

在學習“新聞和雜志”主題時,利用網絡和報紙雜志,呈現新聞熱點,既真實,又有強烈的新鮮感、實效性,如2012年12月14日(當地時間)發生在美國的校園槍擊事件﹔學習“體育名人”話題時,節選美國媒體對姚明、郎平等體育名人的報道。

在學習《影評——臥虎藏龍》課文時,編輯了該電影的精彩片段﹔學習《導演斯皮爾伯格》課文時,播放了他的代表作《拯救大兵瑞恩》片段﹔學習“外國飲食文化”話題時,播放電影《公主日記》片段,引發學生對餐桌禮儀的興趣﹔在“自然界的暴力”模塊學習中,播放火山噴發、颶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的視頻﹔學習“未來的生活”話題時,播放展示未來奇特房屋的視頻——牆壁能夠自由翻轉,樓梯傾斜程度可調整以方便上樓梯的人。

教學“音樂”話題時,播放中外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或歌唱家們不同類型、不同樂器和不同風格的作品,帶領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文化﹔教授定語從句時,我借助英文歌曲“She”,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找出其中的定語從句,感受定語從句的無處不在。

充分利用和開發音像、網絡、報紙雜志等課程資源,為學生補充略高於他們現有實際水平的原材料,能夠更好地開闊學生視野,借助豐富的人類文化精品滋養學生的心靈,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創設第二課堂,豐富語言實踐

語言的學習重在應用,我一直努力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自然地融入其中,學以致用。擔任教研組長近20年來,我帶領團隊組織開展了各種活動,努力為學生創造英語環境下的班級、校園文化氛圍。

我們組織創辦了各類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英語沙龍”由班級輪流主辦,任課教師負責指導、協調﹔英語演講比賽、辯論賽選取學生生活中的熱點話題,選手首先由班級、年級層層選拔,然后舉辦學校大賽﹔“英語新聞播報”每天利用電子大屏幕播報國內外及校內最新動態﹔“英文電影賞析”利用晚休時間在學校多功能廳播放英文原版電影﹔創辦英文報紙《實驗時報》,由教師和學生投稿,深受廣大師生喜愛,並曾設立實驗基金,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獻愛心﹔學生社團“模擬聯合國”進行的英語辯論活動,還受到來訪的美國教育專家的好評。

每當教材中有可利用的題材,我們就鼓勵學生改編成戲劇,年級組織課本劇比賽,其中以“西方節日”為主題的“聖誕歡歌”反響最為熱烈。節目都是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通過歌曲、戲劇、朗誦等形式介紹聖誕節的來歷、慶祝聖誕節的方式,聖誕老人、聖誕樹在聖誕節中的作用等。這項活動使學生從文化角度理解西方節日,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事實証明,隻要教師以核心素養建構課程,豐富課程資源,營造文化氛圍,促進語言實踐,就一定能夠使學生在獲得語言和技能的同時,增強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

(責編:何淼、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