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追求高質量多樣化重塑未來教育

於發友
2020年01月15日09:1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2020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紛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注重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通過發展教育搶佔先機、爭奪優勢、佔領制高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規模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重塑未來教育形態,對教育管理、學校辦學和教師發展都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戰。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的教育,寄托著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學上”問題解決后,人民群眾對公平地接受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有好學上”需求日益強烈。在中小學教育領域,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成為我們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以統籌規劃和科學配置資源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當前城鎮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動加劇,導致了“城鎮擠”“鄉村弱”“大班額”等一系列問題。一方面,城鎮學校學生人數持續增加,但學校硬件設施、師資規模等方面力有不逮﹔另一方面,鄉村學校學生大幅減少,再加上優秀教師留不住,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明顯偏低。解決基礎教育的這些問題,還應從解決教育資源規劃和配置問題著手,加大教育治理力度。一要規劃好布局,依據城鎮化規劃和常住人口規模編制城鎮學校建設規劃,並且要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和中小學建設標准,把中小學建設納入到城鎮的發展規劃當中並嚴格實施,確保城鎮學校有足夠的建設用地。二要建設好學校,城鎮新建居住區要依法配套標准化學校﹔對於學校建設不足的老城區或是未達到配建學校標准的小規模居住區,當地政府要做好新建或改擴建配套學校的工作,讓學齡兒童、少年都能夠就近入學。三要規范好班額,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班額標准,在新建和改擴建校園校舍的基礎上,限制班額超標學校招生人數,合理分流學生,加快消除現有學校大班額現象。

以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為核心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提升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厘清教育縱向權責分割,鞏固完善省級政府統籌“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地方辦教育的積極性﹔二是厘清教育橫向權責分割,明確同級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教育責任,形成教育部門統籌負責、各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區域教育治理的有效機制﹔三是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鼓勵支持和指導服務好民辦教育機構的建設和發展,激發社會力量辦學活力﹔四是厘清政府和學校的關系,探索建立“管辦評”分離的宏觀治理體系,深化評價改革,解決好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問題,最大限度調動辦學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建工作,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完善內部機構設置,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與社會、家庭的溝通協調,形成全社會齊抓共治、合力辦學的良好工作格局。

以推進“課堂革命”為載體提升教育教學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上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學校應回歸教育本真,聚焦課堂教學,深化教學改革,推進“課堂革命”,向作為教書育人主渠道主陣地的課堂要效益、要質量。一要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開展“課堂革命”,積極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二要深化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不斷完善科學規范的課程教材體系,形成高水平的課程教材治理能力,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保障。三要優化教學管理,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驗証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打造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拓寬實踐育人渠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以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支撐教育事業發展。教師是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緊緊依靠教師。一是政府社會和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改善教師待遇,改善教師工作條件,讓教師工作環境更好、生活質量更高﹔要更加關心支持教師,尊重信任教師,合力打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讓教師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二要完善教師教育體系,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提高教師培養水平﹔創新培訓理念、內容和方式方法,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把握知識結構、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讓教師更好地勝任工作、體驗成功。三要完善教師管理機制,創新管理辦法,提升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中小學教師奉獻教育事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更要引導教師根據“四有”好老師標准,嚴格對標對表,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教育情懷,加強自主學習,善於研究反思,躬身教育實踐,創造性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增強教師職業的榮譽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以高質量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保障教育改革和質量提升。上一年,教育部連續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均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規范和指引教育科研、教學研究工作的第一個相關規范性文件。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中小學教師是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的重要力量,要鼓勵中小學教師增強科研意識,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深化對教育教學的規律性認識,提高科研能力,探索新時代教書育人的有效方式和途徑。要充分發揮地方教科院所或教研室和學校教科室的作用,尤其要發揮好教研員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服務指導功能,緊密聯系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研究,指導學校和廣大教師加強校本教研,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格局。

以深化督導評價改革引領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教育改革和提高質量方向取決於科學的評價。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亟須深入探索建立科學的教育督導、監測和評估體系。一要健全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健全督導和評價隊伍,依法組織實施對各級各類教育的督導評估、檢查驗收、質量監測等工作,不斷提升督導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二要積極構建基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業質量評價標准,用科學有效的評價來設計和改進教學,積極穩妥推進中高考改革特別是命題改革,著力從根本上解決“指揮棒”問題。三要推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政績觀和學生觀,堅決杜絕以升學指標評價學校的辦法,引導教師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編:實習生(唐文清)、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