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追記四川工科院援藏扶貧干部李軍:青春在雪域高原上定格

2019年12月26日09:47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人物小傳

李軍,中共黨員,生前系四川工業科技學院教師、馬爾康市沙爾宗鎮黨委副書記、沙爾宗村駐村工作隊員。當教師,他重視從理想信念上引導學生,深受學生喜歡和尊重。當扶貧干部,他帶著真心、真情,發揮優勢、扶志扶智、謀劃產業。因過度勞累,他於2019年12月14日不幸因公殉職,年僅33歲。

■教育脊梁·人民教師風採

如果不是這場意外,四川工業科技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羅嵐蘭可能不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一個月前,學校派駐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沙爾宗鎮扶貧干部李軍找到她,請她幫忙給貧困村的土特產設計包裝。

設計專業出身的羅嵐蘭爽快地答應了,她知道,再過一個月,李軍兩年扶貧期滿,“他想在返校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崗,爭分奪秒地幫貧困村多做一些事”。

李軍沒有等到包裝設計的初稿,也永遠不能回到學校了。12月14日,李軍因連續高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生命在睡夢中戛然而止。

震驚、悲慟、惋惜……復雜的情感像洪水一樣漫延,從李軍扶貧所在的馬爾康市,到他的家鄉瀘縣,再到學校所在的德陽市羅江區,聽聞噩耗的人們自發地去哀悼他、送別他。12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決定追授李軍同志為“四川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號召全省教育系統黨員干部和廣大師生向李軍同志學習。

然而,走近李軍生前的同事、學生、親友,讀他留下的文字,了解他33年的人生歷程,又會發現李軍從來不會,也決不願意把悲傷帶給他人——他願做一棵大樹,為人遮風擋雨、送去綠蔭。

把真情裝進援藏扶貧的行囊

“今天是進入高原藏區工作的第一天,頭痛、一夜失眠,想了很多問題:工作、妻兒,不知道今后會有多少個這樣的夜晚。”

2018年1月17日早上6點5分,馬爾康市沙爾宗村的氣溫已降至零下6攝氏度,李軍早早地起了床,在朋友圈中留下了第一條扶貧日志。

馬爾康全境皆山,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嘉絨藏族,被大山“團團圍住”,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靠天吃飯。這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交通常常受阻。如果把這些地域特征匯總起來,指向的就是一個詞匯——貧困,這是李軍作為駐村扶貧干部最強悍的“對手”。

他在摸索中開始了新的工作。

第一天,李軍密集地走訪農牧民,一戶也不漏掉。用了一周多的時間,便掌握了扶貧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全村94戶人家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五保戶5戶、低保戶3戶、殘疾戶11戶、易地搬遷戶4戶、危房戶3戶。

這樣的數據,讓他緊蹙眉頭。

2018年3月18日,李軍舉辦了沙爾宗村第一期農民夜校,可效果非常糟糕,現場總共隻到了3個人。這3個村民直接告訴他:“李書記,不要整這些沒用的,你就直接說你要在這裡待多久,能給我們爭取多少錢。”

夜校在尷尬中結束了。李軍自我安慰:思想意識的轉變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扶貧工作如果有那麼容易,就不是“攻堅戰”了。

李軍愛思考,愛總結。他曾在日記中總結過做好學生工作的“訣竅”:“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教師的人生,除了傳授知識,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別無大事。”

“角色”轉變后的李軍,又把這些思考帶入了扶貧工作之中。他這樣闡述對扶貧干部的理解:“如果不帶著真感情去扶貧,那真像老百姓說的‘走過場來了’。”

帶著真情,李軍慢慢地融入了這個貧困的村庄。

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李軍。村裡的五保戶羅爾依,年老體殘,無人照顧,李軍發現老人吃水困難,每周就給他挑一次水。每挑一次水,李軍都要把水缸裝得滿滿的。走進沙爾宗村,村民們會講出“一籮筐”這樣的故事。

把政策宣講與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相結合,李軍的農民夜校也越辦越紅火,直到他逝世前,共舉辦了40多期,內容包括黨的政策宣講、扶貧政策咨詢、漢語表達、烹飪培訓……越來越多的村民認識到“美好生活等不來也要不來,是親手干出來的”。

李軍的扶貧工作找到了突破口,漸入狀態。

熊定永時任學校黨委組織部部長,是派出扶貧干部的“娘家人”,他的職責是給予扶貧干部工作支持和生活幫助。但熊定永回憶,近兩年來,李軍從沒有為自己的事找過學校。

2019年6月15日下午,李軍和沙爾宗鎮衛生院的副院長一起,到居民點開展“送健康”義診活動。返回途中,車輛打滑熄火,連翻了兩個滾兒,倒扣在路基與懸崖之間的灌木叢中。李軍眼前一片漆黑,失去了知覺。不知過了多久,李軍才小心翼翼從車窗爬出,右腿被擋風玻璃劃了深深一道口子。

死裡逃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李軍隱瞞了自己出事受傷的消息。此時正是村上項目建設最繁忙的季節,每天包扎換藥之后,他又投入到項目建設工作中。

要給群眾一個“完整的結果”

2019年12月19日,是李軍魂歸故裡的日子,這一天恰好是李軍父親李從尚的生日。李軍的妻子謝娟記得,就在半個月前,李軍還打電話給她,說村裡事情太多太多,又回不了家了,希望她把父親接到身邊,“好好地過一個生日”。

在同事胡亮印象中,李軍日常談論最多的兩個話題是扶貧、家人。李軍剛駐村扶貧的時候,兒子才2歲。他不止一次地在日記中寫道:“我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讓妻子承擔了更多的家庭重擔﹔更不算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

2018年7月,李軍幫扶的沙爾宗村順利通過了國家檢查驗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貧困發生率由以前的17.82%,下降為零,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學校黨委副書記倪霞回憶,一年幫扶期滿后,李軍就可以返校,“可他申請繼續扶貧一年,說想看到一個完整的結果”。

是什麼“完整的結果”,讓李軍甘願忍受離別之苦?

從李軍的扶貧工作報告中,可以發現一些線索:沙爾宗村還缺少集體經濟,缺少產業支撐,缺少自我“造血”機能。那時的李軍,腦子裡想的全是這些。

想引進企業,交通不便利﹔要發展農業,當地土壤又呈鹼性﹔缺少技術、勞動力……要在這樣的地方發展集體經濟,難度非同一般。

李軍把目光投向了旅游產業。把沙爾宗村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厚重的人文歷史和絢爛多彩的藏族風情,變成手中最好的資源。熊定永還記得,李軍不論出差、學習還是回校報告工作,總是瞅准“機會”推介沙爾宗村的旅游資源。興致高時,他還會無比陶醉地唱起跟村民學習的嘉絨《酒歌》:“阿拉羌色喲,阿拉羌色……”

李軍在最后的日子裡,像加速轉動的陀螺,越轉越快。“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學校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成鑫還記得,2019年11月28日,距李軍返校還有最后一個月,他向學校申請,要帶沙爾宗村兩委干部一行5人,到德陽學習考察集體經濟。他對王成鑫說:“目前村裡最缺的,就是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人才。”

李軍逝世以后,他的工作日記截圖在他的親友中傳開,其中一條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的“我時常牽挂著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同志們,280多萬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工作很投入、很給力,一定要保重身體”。李軍轉發了這句話,並寫道:“此生唯願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他永遠散發著光和熱

雖然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但李軍總能沉著應對。他不僅幫助村裡抓經濟、謀產業,還幫助困難群眾解開思想上的束縛、鼓起脫貧致富的勇氣,這得益於他高校教師的經歷。

曾經,李軍也為學生點亮過一盞盞照亮夢想的“燈”。

2009年,他從四川工業科技學院法律文秘系畢業后留校工作,雖然職務幾度變更,但直到2018年參加扶貧工作以前,一直擔任學生輔導員。

在學生敬雅玲眼裡,李軍是人生的導師。

2016年9月,剛剛走進大學校門、憧憬著美好大學生活的敬雅玲,收到輔導員李軍的一則短信通知:“周一到周五,每天7點20分早自習。”

敬雅玲心生不快:“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還得這麼辛苦?”和敬雅玲有類似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正式早自習時,仍有人缺席。

李軍的雷厲風行讓敬雅玲記憶深刻,“他個子不高,但背挺得筆直,走起路來呼呼帶風,對著花名冊,把缺席的同學一個個找了回來”。

把學生“拽”到教室容易,把心聚起來卻難。剛走進大學的青年獨立意識很強,對於教師的說教很難接受,內心的真實想法也不會輕易表達。

堅持,不僅是李軍對學生的希望,也是對自己的要求。敬雅玲回憶,后來的近兩年時間裡,李軍風雨無阻,堅持比學生早20分鐘到教室,和他們一起早讀、學習。

微信朋友圈、QQ空間,成了李軍和學生交流的重要載體。一個叫“激情歲月”的QQ空間裡,無聲的交流一直持續到今天。他的學生習慣通過留言把生活的得失講給他聽,傾訴牽挂與懷念。

2016年,丁鏡霖剛到李軍班上時,調皮、叛逆,處處跟老師“對著干”。他常常在心裡嘲笑李軍:“現代社會都在談錢,這個老師天天談夢想,是不是腦子有問題?”

但李軍不怕學生嘲笑,“年輕人要有夢想,沒有夢想就像死魚一樣”是他的“口頭禪”。后來,隻有他說出上句,學生就會齊接:“沒有夢想就像死魚一樣。”

丁鏡霖至今保存著李軍去藏區扶貧前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字裡行間,吐露著深深的不舍和牽挂:“我和你們相處已有430余天了,這期間我對大家管理嚴格,甚至不近人情,或許你們心中有不滿、有抱怨,但我從未后悔過……不要忘記夢想,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夢想比成功更重要,當你們感到倦怠、疲憊,甚至抱怨、想要放棄的時候,請你們記住,我會一直在你們身邊。”

這封信的署名是“你們的李軍、軍哥、李老師”。

今年,丁鏡霖成功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他感念李軍:“李老師是一個真正的、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嘴上說的是奉獻,做的也是奉獻的事,永遠散發著光和熱。”

(中國教育報記者 魯磊)

(責編:實習生(李沐霏)、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