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以購代捐”引領高校扶貧新模式

2019年10月22日09:1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購代捐”引領高校扶貧新模式

土豆泥、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條……近日,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兩所高校的師生排隊吃土豆的新聞登上熱搜。在廚師精心烹飪下,主要由土豆構成的菜品,成了食堂的美味盛宴,這些大學也被冠以“土豆大學”稱號。緣何食堂這麼多土豆?這和高校的定點扶貧工作有關,除此之外,一些高校食堂的其他食材,如大米、牛肉等也都來自於貧困地區。

“土豆大學”的新聞讓人心頭一暖。對在校大學生而言,能夠和時代、社會同頻共振的機會有限,而端上餐桌的美味,不僅能豐富味蕾,還能為脫貧攻堅獻一份力,可謂與有榮焉。

同樣,大學相比社會很小,卻也是較大的社會單元,一所大學的成立、幾所高校的聚集,對任何地區社會經濟的貢獻,都不言而喻。師生對助力脫貧的“土豆宴”本有好感,加之土豆確屬美味,搭配各種食材后可成風味料理,但依然要看到,高校大批的採購量,之所以能被消費殆盡,離不開校園內龐大人群的飲食需求。

通過“以購代捐”模式,土豆既成了師生餐桌上源源不斷供給的“食材”,也幫助遠方貧困地區打造出脫貧造血“干細胞”,走過千山萬水的小小土豆,就這樣促成了高校與脫貧工作的雙贏。事實上,在四川,“愛心土豆”早已不是新鮮事,這樣的“精准扶貧”已有了成熟的沿循體系。根據以往報道,依托校園內巨大的“內需”動能,四川省教育廳委托當地高校后勤協會,成立高校后勤農副產品採購聯盟,組織高校定向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

精准扶貧要規避粗放扶貧,關鍵要將扶貧要素落到實處,精准識別幫扶主體脫貧障礙,因地制宜貢獻脫貧良策,既助其搬開脫貧致富的擋路石,也要扶起脫貧地區的動力、信心、志氣,讓外部扶貧轉向內部造血。這個過程中,既需加強扶貧工作力度,更要注意發揮自身扶貧優勢,做到用最大的力,做最能做的事,讓脫貧攻堅不僅精准,更富高效。

對高校而言,將土豆送上餐桌,用以幫扶貧困落后地區搭建農產品供給體系,是做好供需對接的有效扶貧實踐﹔而高校作為人才智力的高地,精准扶貧的優勢則遠不止於此。

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面貌的最好方式,就是釋放土地生產力,對應的農業類科研院校,在科技興農上便大有用武之地﹔而截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好方式,便是教育均衡發展,對於師范類院校而言,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師資等方面予以支援,更能雪中送炭。在科學全面地評估貧困地區資源的基礎上,要做到需要什麼幫什麼,優勢在哪扶到哪,比如是營銷渠道問題,高校就應立足市場,幫其拓展產銷渠道﹔如果是人才匱乏造成的疲軟無力,就應該加強政策引導,做好人才輸血。隻有將高校的“好鋼”用在扶貧的“刀刃”上,科研人才的優勢才能得以放大,脫貧工作方可事半功倍,體現出高等院校扶貧更扶智的獨特作用。

另外,精准扶貧也不只是對外扶貧,如何通過校內通道,通過創新獎助學金體系、拓寬勤工儉學渠道,改善校內貧困家庭孩子生活,既是近距離向貧困宣戰,也符合扶貧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校發揮優勢助力脫貧攻堅也是個雙向過程,一方面豐富優質的科研人才向貧困地區涌流,另一方面貧困地區的現實問題,也必然刺激、啟發並涵育著高校的科研教學,在扶貧的現實進程中,什麼樣的問題是緊迫的,什麼樣的想法需要離開書本、投身實踐、付諸行動,都將予以明晰,而一個學校在人才培養、科研方向上該如何用力,又要如何改革和創新,同樣也能從中尋得答案。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白毅鵬)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