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南開大學:百年風雨報國路 逐夢揚帆再啟航

2019年10月17日08:4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金秋十月,天朗氣清。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一座巍巍學府迎來了她的百年誕辰。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南開大學考察調研,對這座愛國奮斗、公能日新的百年學府給予高度評價。

肇端於民族危亡,誕生於“五四”風雷。從1919到2019,歷經百年風雨的南開大學,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私立大學,奮斗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學府,其獨樹一幟的“公能”校訓、其沉潛務實的南開氣質、其“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學術傳統、其“愛中華復興中華”的宏偉志向、其矢志卓越的青春精魂,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百年南開史,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節。百年來,她愛國情懷不變、育才初心不改、青春精魂不滅。值百年新紀,她守正創新、追求卓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跡上破浪前行。

1.歷百年滄桑 愛國情懷不變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知中國,服務中國”的一流人才,是南開人的興學強國夢。

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由甲午一役始也。”自1840年敗於鴉片之戰起,清政府屢戰屢敗,割地賠款、主權淪喪。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曾經名震東亞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王朝苦心經營的萬裡海防轟然洞開。西方列強隨即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迫近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

1898年7月,在北洋水師通濟輪上服役的張伯苓隨船送清政府官員去威海辦理接收和移交手續,目睹了“國幟三易”的屈辱場面:接收時先降下太陽旗,后升起黃龍旗﹔僅過一日,降下黃龍旗,改懸米字旗。國恥錐心,使得立志報國的張伯苓憤而解甲歸田,也成就了一次歷史性的相遇——當年11月28日,38歲的嚴修聘請22歲的張伯苓到家館任教。在國家危難、民族存亡之際,他們發出共同的感慨:“國家積弱至此,苟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自此,一位晚清大儒,一位水師行伍,從變革私塾“嚴館”入手,相繼創辦了實行新式教育的南開系列學校,由此開啟了育才為國、教育興國的百年傳奇。

1919年,在風雷激蕩的五四運動中,南開大學應運而生,愛國斗爭的洗禮,使她深深植下了愛國主義的基因。“勿志為達官貴人,而志為愛國志士。”這是校父嚴修對所有南開學子的期冀,也是南開大學愛國報國的初心。

五四運動期間,南開首屆學生周恩來在天津領導愛國運動,遭反動軍警拘捕。雖然學校被迫讓他退學,但嚴修特設專項獎學金,資助其出國留學。即使是后來得知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嚴修仍然一如既往予以資助。嚴修和張伯苓創辦南開就是要培養“愛國志士”,在他們眼中,周恩來始終是南開“最好的學生”。后來,周恩來在延安與天津英文報刊《華北明星報》記者的談話中曾說:“我在天津南開讀中學、大學,這個學校教學嚴格,課外活潑,我以后參加革命是南開教育影響的。”

建校百年,南開歷史上有名可考的烈士有36位,馬駿、於方舟、陳鏡湖、何懋勛、劉毓璠、袁永懿、郭永懷……他們揮洒下熱血與生命,譜寫出南開人愛國奮斗、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南開自建校之初就篤定“私立非私有”,要求南開人心存大公,報國為志。南開大學也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的大學”,學術目光從未離開過時局天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面對日寇步步緊逼,南開人成立東北研究會,開展東三省實地調查研究,編寫大學、中學、女中、小學通用的教科書《東北地理教本》,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圖謀東北的野心。“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博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危機。”1927年張伯苓帶領師生到東北考察時說的這句話,被印到《東北地理教本》之中,警醒國人。

1928年,南開經濟研究所立足國情,發布享譽中外的“南開指數”,這一非官方經濟指數,不僅成為當時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也為國際學術界提供著研究中國經濟的權威數據。以何廉、方顯廷為首的南開經濟學人還創辦《大公報·經濟周刊》,撰文揭露日本轉嫁經濟危機的做法。

南開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與天津永利鹼廠、利中制酸廠等民族企業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在華北地區對酸鹼工業的壟斷。

1935年9月17日,在新學年“始業式”上,張伯苓向全校師生提出了三個振聾發聵的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聆聽演講的師生高聲作答,愛國斗志愈益振奮。

對這所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大學、愛國抗日的基地,侵略者恨之入骨。1937年7月29日凌晨,日軍野蠻炮轟南開學校,妄圖“去其史、滅其魂”。一時間,“桃源仙境界”變成一片廢墟。當年,張伯苓在接受採訪時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被迫南遷的南開,與北大、清華合組西南聯合大學,剛毅堅卓、弦歌不輟,為中華民族存續文明火種,譜寫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

戰爭時期,不乏南開人投筆從戎,奔赴沙場,為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平年代,一批批南開學子繼承先輩傳統,攜筆從戎,投身國防。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近40名南開學子應征入伍。2017年9月,阿斯哈爾·努爾太等8位參軍入伍學子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他們,“希望你們珍惜身穿戎裝的機會,把熱血揮洒在實現強軍夢的偉大實踐之中,在軍隊這個大舞台上施展才華,在軍營這個大熔爐裡淬煉成鋼,書寫絢爛、無悔的青春篇章”。

2.經百年砥礪 育才初心不改

張伯苓曾說:“南開學校系因國難而產生,故其辦學目的旨在痛矯時弊,育才救國。”痛矯時弊,就必須革新中國﹔育才救國,就必須大力培養既能愛國為公,又能建國創業的一代新型人才。

為社會所熟知、被學界所激賞的南開校訓,並非創校之初所擬定,而是在30年辦學實踐的基礎上凝練而來。1934年10月17日,張伯苓在南開學校建校30周年紀念會上正式宣布,南開學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

此校訓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它直指彼時“愚、弱、貧、散、私”的社會時弊,意在通過南開教育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國之人才,同時,鼓舞南開人自立圖強、奮斗不息。“公能”校訓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著南開教育事業和全體南開人的前進方向,自信而篤定。

為了實踐“公能”育人理念,張伯苓總結出一整套培養學生成才的訓練方法。其中包括:重視體育﹔提倡科學﹔團體組織﹔道德訓練,尤其是強調學生必須有愛國的精神和愛國的本領。

在南開,除了大師雲集的學術報告、科普講座,生動活潑的知識比賽、社會實踐,開風氣之先的民主治校外,體育和話劇都成為化育新人的有效途徑。

在“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體育思想和“德智體三育並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學校形成了濃厚的體育運動氛圍,涌現出了“南開五虎”籃球隊為代表的一大批實力雄厚的運動隊和成績優異的運動選手,奪獎無數,威震遠東,帶動了天津乃至中國現代體育的興起。張伯苓更是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早在1908年,當西方話劇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南開學校就開始編演話劇,改良風氣、針砭時弊,一直延續了40余年,演出中外著名劇目和自創劇目264個,聲震華北,名揚國內,相繼培養出曹禺、黃宗江、張平群、魯韌(吳博)等眾多戲劇家。

正是在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要素的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下,學校形成了“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的優良傳統,使人才培養質量始終保持一流,涌現出以周恩來、吳大猷、陳省身、曹禺、劉東生、吳文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中間,既有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也有卓越的教育家、藝術家。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繼續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強調基礎理論教育,堅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改革開放以來,南開大學繼續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弘揚優良傳統,逐漸形成了培育全面發展人才的新模式。

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南開大學秉承校訓精神,在培養師生樹立“大公”情懷上下功夫。南開每年都會面向新教工、新任導師、新晉教授開展師德師風培訓,組織海歸人才和中青年學術骨干開展國情考察調研,努力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在南開,還有一項由全校學生當“評委”的獎項——“良師益友獎”,南開的老師們把獲此稱號視為最高榮譽。“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承擔的是向社會輸送高端人才的使命。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更加重要。我們向社會輸送的必須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紅色力量’。”第7屆獲獎者、經濟學院教授戴金平說。

南開的學風素以嚴格著稱,學生一旦作弊事發,或是課業未過,多以退學告終。曾有一屆本科生,入學時3000余人,四年后526人沒有拿到學士學位。2006年,南開大學對多年未能畢業的28名博士予以結業處理,打破了中國博士生教育零淘汰率的慣例。南開大學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並堅守著沉潛務實的學術品格與治學風氣,南開人甘於寂寞、踏實勤勉的學風、教風、校風,受到廣泛贊譽。

南開注重發揮社會實踐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塑造功能。1999年,南開成為“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首批實施高校,迄今已累計招募了200余名研究生志願者赴甘肅、新疆、西藏等地開展支教服務,為促進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20年來,一屆又一屆南開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不懈努力,在艱苦環境中豐富閱歷、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在將“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將愛國報國的情懷書寫在了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的擔當實踐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南開探索形成了師生“四同”(同學同研、同行同講)的社會實踐育人新模式,在鮮活生動的實踐中,強化了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和愛國報國的堅定信念。在2018年“知行南開”暑期社會實踐中,5200余名學生和100余名教師組成500余支實踐隊深入基層,或宣講新時代新思想,或以專業知識服務當地發展。

值南開大學建校百年,校方頒發了首批杰出校友榮譽稱號。劉國光、劉新垣、蔡美彪、王梓坤、卓仁禧、匡廷雲、姚守拙、顏德岳、姜伯駒等20位學界公認的頂尖學者獲此榮譽。他們長期專注於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作出卓越貢獻。他們是新時代南開校訓精神的踐行者,也是后輩學子奮斗的楷模。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百年南開,育人初心愈加堅定。

3.跨百年征程 青春精魂不滅

作為會聚優秀青年的高地,南開始終充滿朝氣﹔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南開總是面向未來。

何為青春?日新月異!那是南開自強不息、愈挫愈奮的集中體現。在任何時候辦大學,籌集經費都是大問題。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后人搜集到張伯苓3000多封信函,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張伯苓向社會各界求助捐款的內容。尤其是南開大學初創時期,相當一部分辦學經費來源於軍閥政要。南開學子對此一度頗有微詞,張伯苓答道:“美好的鮮花不妨是由糞水培育出來的。”南開大學的財政經常是“入不敷出”,但張伯苓——這個人們眼中“不可救藥的樂觀者”是這樣解釋的:一個教育機構的賬上就應該是赤字。任何學校當局如在年終銀行賬上還有結余,証明他是一個守財奴,因為他沒有能利用這些錢辦更多好事。“南開要長!長!長!日日新”“所以南開之‘南’,也許是困難之‘難’”,但南開要“越難越開”,要“硬干”“苦干”……

“所謂日新月異,不但每個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為新事物的創造者﹔不但要能趕上新時代,而且要走在時代的前列。”這是張伯苓對校訓中“日新月異”的明確闡釋。

1928年,在南開大學曾發生過一場全國矚目的教學改革大討論。“先到美國去,在美國混上二三年、三四年,得到一個什麼EE、ME等,於是架上一架洋服,抱著兩本notebook回家來,做一個大學教員……上班捧著他自外國帶來的notes一念。”這段內容來自1928年11月,發表在《南大周刊》上的一篇名為《輪回教育》的文章,作者為南開大學商科學生寧恩承。文章直指當時中國大學對西方教學機械照搬,與社會現實相脫節的現狀。寧恩承的文章發出后,在南開師生間引發激烈交鋒。

將教育與中國國情、社會實際相結合,是張伯苓自創辦南開就堅持的理念。“洋學堂不能水土不服”——1928年春,張伯苓主持制定了《南開大學發展方案》,明確提出了“土貨化”的辦學方針。所謂“土貨化”,就是研究“關於中國問題之科學知識”,培養“解決中國問題之科學人才”,簡言之,就是“知中國,服務中國”。南開由“洋”變“土”亦是“日新月異”的脫胎換骨。

大學的生命力就是其學科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大學的教育質量就是其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南開大學設置了東北研究會、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化學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經濟學院等直接為社會服務的系科和研究機構,被公認為獨開風氣之先。在改革開放初期,南開即以“人所少有,我所專長﹔人尚未及,我能先登”的魄力,率先創立了金融、旅游、生物化學等諸多社會急需的應用學科專業﹔20世紀80年代,南開大學在國內率先與加拿大約克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創造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南開-約克模式”,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層次管理人才。2002年參與組建中國APEC研究院,連續多年為中國參與APEC會議提供咨詢報告﹔2018年4月,成立全國首家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研究中心﹔2019年9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南開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南開大學正是在日新月異的精進中不斷煥發出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精神也經由一位位“南開先生”的言傳身教,傳遞給一代代南開學子。

著名經濟學家、翻譯家楊敬年,70歲學習法語,88歲時撰寫了20多萬字的專著《人性談》﹔90歲時,翻譯完成74萬字的經濟學世界名著《國富論》﹔百歲高齡時,撰寫出版了27萬字的自傳《期頤述懷》﹔105歲時,口述一萬多字的改動,《人性談》再版。他用一生的追求,詮釋了南開人信仰堅定、百折不回的青春精神。

著名無機化學家申泮文101歲的人生中,有近70年站在講台上,他90歲時還在給本科生上課,也因此創造了一個紀錄——“中國執教時間最長的化學教師”。81歲時帶領團隊,歷時3年研發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周期系》。2001年該成果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一生顛沛流離、飽經苦難,但傳播中國古典詩詞的初心不改,95歲高齡仍堅持為學生講課。搶救和推廣傳統詩詞吟誦,整理多年來的講課錄音,出版有聲讀物為小朋友講授古詩詞……這位瘦小的南開先生忙碌不已。

今年73歲的數學學院教授顧沛,數十年來堅守本科講台,他的《數學文化》課備受歡迎,每次下課都會收獲掌聲。他作為第一完成人在5個方面連續5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這個國家級大獎每4年評選一次﹔連續20年,顧沛一直榜上有名。這在全國高校,都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曾獲2018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周其林,被媒體稱為“院士教書匠”。他從到南開之日起,就承擔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有機立體化學》《當代化學前沿》等課程的任務,二十年如一日。他的課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即使沒有有機化學基礎的學生也能聽得懂。雖然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績,周其林還是認為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教師。

十軼春秋萬棟梁。建校百年來,南開大學共培養了各類學生二十余萬人,成為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

百年校慶之際,當年被日軍炸毀的秀山堂、木齋館連同思源堂一起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復建落成。它們承載著南開人最為珍視的精神傳統,也代表這座長青的學府無聲的宣誓:

百年風雨報國路,逐夢揚帆再啟航。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7日 07版)

(責編:實習生(王子文)、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