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張嗣瀛院士:一生家國情滿腔報國志

2019年10月11日08:2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追思】

“人生的最大價值,莫過於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貢獻給祖國與人類。為此我將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10月4日,我國控制科學與系統科學領域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張嗣瀛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在青島逝世,享年95歲。

1925年6月5日,張嗣瀛出生於山東省章丘縣。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1949年10月到東北大學任教。“我對東北大學有極深的感情,不說奉獻一輩子也差不多。”濟南、洛陽、西安、寶雞、綿陽,少年張嗣瀛的求學之路,與東北大學抗日流亡之路——沈陽、北平、西安、寶雞、綿陽高度重合。

愛國青年張嗣瀛成長歷經了中國社會兩大轉折期——十四年抗戰和新中國誕生。少年時期,他拒絕學習日文,離家千裡,追隨母校苦讀強識﹔初入大學,他積極投身“反內戰、反飢餓”大游行,為全國解放振臂高呼。親眼看見日軍的暴虐、國民政府的無能,張嗣瀛被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求解放、謀幸福、圖發展的初心深深感染。“希望中國能真正強起來,看到祖國遭受侵略的年代,讓我堅定了走自己路的勇氣。”在張嗣瀛心中,學有所成、報效祖國已成為人生航向。

朴素執著的張嗣瀛一直用朴實的行動詮釋自己的家國情懷。1950年11月11日,26歲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志願書中,張嗣瀛庄重地寫道:“我認識的共產主義的社會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為實現這理想而奮斗是完全合理,完全正確的。”

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中國百業待興,急需建設人才,張嗣瀛被派遣到國外留學。“你的工作做得很好,再接著做下去,再花上一年時間得出一些結果來,就可以做博士論文答辯了。”1959年夏天,國外導師十分賞識張嗣瀛,希望他延期一年或者更長的進修時間。“謝謝您的挽留。我不能延期,不能留在這裡,我必須要按期回國,我的祖國需要我。”對痴心學術的張嗣瀛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才是自己最迫切向往的方向。

“擠時間來搞科學研究,我們隻有兩年時間,非常珍貴的兩年怎麼也要當四年、五年來使才行。”張嗣瀛和同學們從不參加舞會、伏爾加河旅游,拼盡全力進行科研。差不多每個周末,張嗣瀛能做出一個成果,並先后發表在蘇聯科學院數學與力學學報(PMM)及國內《力學學報》《東北工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上。

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閱兵儀式上,我軍新一代單兵反坦克武器,威風凜凜地行進在受閱方隊中。此時,年屆六旬的張嗣瀛熱淚盈眶激動無比。此前,張嗣瀛為了解決該武器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關鍵問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汗水。“項目研究的三年間,50多歲的張嗣瀛老師,每天騎行25公裡到現場,一直風雨無阻,冬天下大雪也不曾間斷。”張嗣瀛學生王景才回憶說,每次講到這個項目老師臉上都洋溢出自豪與幸福,還總眉飛色舞地說“正式三千米打靶的時候,十發九中”。

微分對策研究是20世紀60年代國際理論研究的熱點。經過最優控制問題的研究與實踐,張嗣瀛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研究方向——微分對策問題的研究。改變科研方向難度極高,一般學者都不願甚至不敢嘗試。而張嗣瀛要研究的對策理論,國內研究零基礎、國內文獻零存儲,更是難上加難。張嗣瀛偏不怕難。在研究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並論証了定性微分對策的極值性質,提出了定性極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兩類問題統一在極值原理的基礎上,並以此為核心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新體系。

1985年,作為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的張嗣瀛,在北京主持籌辦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的“建模、決策與對策(MDG)國際學術會議”,並任國家組織委員會主席。當時在國內組織召開國際學術會議並不多見,這次國際會議在國內控制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會議結束后,在從北京回沈陽的火車上,張嗣瀛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創辦一本學術雜志。1986年,62歲的張嗣瀛主持創辦自動化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控制與決策》,並親自出任主編。1987年張嗣瀛出版《微分對策》一書,成為國內唯一一本關於微分對策理論的專著。當今世界最系統、最完備的大型學術性數學工具書《數學辭海》中收錄的有關微分對策的30余個詞條均出自《微分對策》一書。同年,張嗣瀛因其開展的“微分對策及定性極值原理的研究”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張嗣瀛因在控制科學與系統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說院士沒什麼不一樣,我還是繼續做我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密切關注學術研究領域新動向的張嗣瀛,又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復雜系統的研究。此時張嗣瀛已年屆八十。

年少時,他徒步千裡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正青春,他婉拒名師挽留執意回國﹔壯年時,他隻爭朝夕力求保持中國在國際控制領域的領跑姿態﹔老驥伏櫪,他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傾注全部心血。“我的中國夢就是,國防我們強大起來,經濟我們全面上去。我能做的東西我還接著做,探索一個新領域。”張嗣瀛曾這樣說。

(本報記者 劉勇)

(責編:何淼、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