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建構基礎教育中國典范

2019年09月17日08: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

多年前,我們邀請美國一位知名教授一起研究、探討中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他說,你們的改革不要總是向美國學習、向芬蘭學習,不要改著改著、學著學著,結果把中國基礎教育的法寶給丟了。這位美國知名教授曾概括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八大法寶,其中談到中國的教研制度,說我們有教研員、有教研組,有非常獨特專業和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還談到中國的教師培訓和研修非常獨特,而且卓有成效。

6年前,我和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德國洪堡大學的本納教授一起做訪談,在訪談的最后,我請本納教授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學研究提一條建議。他說,中國正在經歷從近代向現代的轉型,但是這種轉型不能靠“進口”,你們的轉型之路要靠你們自己探索,隻有中國才能自己走出屬於中國的轉型之路,創造屬於中國自己的轉型之路。

兩名外國教授都提醒我們:要帶著中國自覺,建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中國經驗和中國典范,自覺為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做出中國貢獻。

如何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基因,中國文化的根基,中國文化的命脈?我認為,校長們在總結辦學經驗,提煉教育思想的時候要把當下的教育思想,辦學經驗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長河裡去定位和表達,這是校長的本分和責任。

語文教師的職責呢?在中國做語文教師,很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是要在語文課堂上把我們的漢字之美、漢語之美、中國文學之美展現給中國兒童,用《詩經》當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和“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溫柔之美,用唐詩中那種“大漠孤煙直”“明月關山笛”的浩瀚壯闊之美打動我們的孩子,擊中他們的靈魂。

如果一個語文老師,教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的時候,他教授的不僅是怎麼寫出《春》和《荷塘月色》的,而且還能教朱自清寫出的荷塘月色的漢語之美,中國文學之美,對孩子進行中國文學之美的啟蒙,這是好的語文老師,他有中國自覺,有文化自覺。

我也經常提醒我的學生們,作為教育理論研究者,始終要把握一個尺度,我們是在中國做教育研究,怎麼直面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瓶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建構屬於中國的理論,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

做“正”“大”“光”“明”的教師

70年的中國基礎教育發展,一批優秀教師的涌現,是我們的時代之福,國家之福,是廣大教師之福。這些好老師在很多方面極其相似,甚至可以說非常神似。這種神似可以概括為“正大光明”,他們都是正大光明的中國教師和人民教師。

所謂“正”,他們都有正氣,浩然正氣,他們的思想中有正氣,行動中有正氣,言說和表達中有正氣。聽他們的演講,我強烈感受到他們的正氣何其地充盈、充沛和充實,在很多優秀老師那裡,正道就是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要教會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最大的寶貝。

所謂“大”,他們都很大氣,他們心中裝的不只是教師自己,不只是教材、教參、課標,他們心中裝的是學生,裝的是兒童,他們眼裡不只是自己的學科、自己的教室,自己的校園,他們眼裡有國計民生,有我們的中國,有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他們心中裝的不是育分,而是育人,是人的質量,裝的是立德樹人。他們有大愛,愛學生,愛教育,愛課堂,愛我們的中國與中華民族,因為有這樣的大氣大愛,他們有了“大志向”和“大氣象”。

所謂“光”,他們都是自帶光芒的明燈。其實,他們自身就是一盞明燈,不僅照亮了自己的生命,也照亮了很多老師的生命。這個光明從哪裡來?來自“實”,他們都是實心實意的老師,真實做人,踏實做事,老實做教育。他們的教育人生,是真真實實,踏踏實實,老老實實的教育人生,因為這樣的實,他們全身心把生命投入到教育,全身心地用生命去歌唱教育,這樣的人有光,這樣的人就是明燈。

所謂“明”,就是明事理,明教育的事理,明生命的事理,明生命成長的事理。“明”從何來?他們都是有強健的精神力,深厚的教育力和強大的學習力,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實踐當中閱讀、思考、研究和寫作,他們身上特別體現了什麼叫終身學習,他們就是終身學習的典范和標杆,他們都是正大光明的中國教師和人民教師。

匯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眾所周知,教育是人類各種實踐活動中的一種,人類有經濟實踐、政治實踐,還有教育實踐,它是獨特和不可替代的。在我看來,教育不只是一種實踐活動和實踐行為,教育也是看問題的尺度,看問題的眼光,如果帶著“教育尺度”和“教育眼光”看世界,教育無處不在,它不僅發生在校園、課堂、教室,也發生在機場、飛機、高鐵上,發生在博物館、圖書館、養老院以及商店。

舉例來說,在日本,有一家蛋糕店,有一天來了個乞丐,手裡拿著點錢說:“我要買個蛋糕”。老板把錢接過來,轉身在櫃子裡找了個蛋糕,恭恭敬敬地遞給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說:“歡迎您下次光臨。”旁邊小孫子看到后,很不理解,他對爺爺說:“這只是一個乞丐,你怎麼能要他的錢,而且對他這麼恭敬?他不就是個乞丐嗎?”他爺爺回答說:“他今天到我店裡來,是要用錢買我的蛋糕,不是要我的蛋糕。因此,今天,他不是一個乞丐,他是我的客人,他要的既是一份蛋糕,更是一份尊重。”

這番話,這個場景,這個小孫子記了一輩子,這個場景就是對這個小孫子成功的教育,教育他什麼才是真實的“教養”。如同有人所言,對底層的態度,藏著一個人真實的教養。不只是對於上位者、對於領導很有教養,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很客氣很有教養,如果對很底層的與自己的利益毫無關聯的老百姓依然很尊敬,這才是真正的教養。在這個商店,在此時此刻,教育就在小孫子的精神世界留下了痕跡,產生了作用。

教育無處不在,每個角落裡都可能有教育的氣息,教育的味道和教育的力量,這說明,教育就是一個巨大的磁場,把社會的不同力量都吸納進來,轉化為社會教育力和系統教育力。

未來的基礎教育改革所面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就是怎麼把不同的社會中的教育力量匯聚起來,避免它們相互割裂,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對立,從而成為強大的社會教育合力。

教育不僅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當我們生命出現的那一天教育就出現了,它始終與我們在座各位的生命同在。生命在,教育就在,生命永恆,教育就永恆,這是兩者之間永恆的真諦。

在通往終身學習的道路上,在繼續前行的道路上,我希望擁有三顆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期盼之心,感恩也好,敬畏也好,期盼也好,都有能力和力量,特別是期盼。無論我們當前的基礎教育有多少的困難,多少的障礙,我們依然擁有對理想生命的追求,對理想教育的渴盼,對未來真正能夠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理論的期盼,這是使命,是責任,是本分。

(作者:李政濤,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本文為作者在“生命永恆,教育永恆——基礎教育改革70年”論壇上的演講,有刪節)

(責編:何淼、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