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書寫新中國教育變革史詩

鐘秉林
2019年09月16日05: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來自昵圖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逐步增強﹔面向新時代,期待教育發展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教育的首要目標是保障工農大眾的受教育權利,培養經濟建設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教育興國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近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全國教育經費投入的比重平穩增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從2012年起實現了4%的目標。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顯。面向未來,我們期待中國教育能夠引領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的目標從規模普及轉向質量提升﹔面向新時代,我們期待更加公平、優質、多樣的教育。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是“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逐步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程度。21世紀以來,中國教育普及化程度大為提高,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學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實現普及,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當前,中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面向未來,中國教育要致力於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性需求。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面向新時代,我們要迎接信息革命驅動下的教育現代化新形態。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萌芽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新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組織形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知識傳播方式從傳統的單向傳遞轉為多向互動,教師的角色正在從學生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學校在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的同時,要主動適應信息科技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的變革和就業市場的變化,保持敏銳的目光,主動、理性地應對挑戰。面向未來,在向現代化教育形態轉變的同時,也呼喚我們回歸生命養成的教育,讓孩子們學會學習,迎接不確定性的未來社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教育體制機制經過重建、調整和改革,在摸索中不斷前行﹔面向新時代,我們期待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中國特色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體制機制的建立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是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體制。21世紀以來,中國教育進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階段,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逐步探索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經費投入渠道多方拓展,形成了層次類型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發展局面。面向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新型教育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模式從照搬模仿轉向自主探索﹔面向新時代,我們期待中國教育能夠為世界教育發展和教育國際化作出中國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先是模仿蘇聯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探索中國特色教育發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觀點,對教育規律性的認識逐步深化並不斷豐富發展。21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擴大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國際交流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面向未來,我們要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加強國際化戰略思維,探索和總結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國方案與中國經驗﹔努力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力及參與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作者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

(責編: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