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在柬埔寨辦農場 博士生李成梁收獲的不只是香蕉

2019年09月11日08:3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李成梁在他的“別墅”前。

李成梁的辦公桌。

李成梁的“臥榻”。

福地農場尚未結果的香蕉林。本組圖片攝影 楊帆

今年7月,中國首批進口自柬埔寨的100噸香蕉運抵上海。而這100噸柬埔寨香蕉中的一部分,出自中國年輕博士生李成梁之“手”。

李成梁今年31歲,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在讀博士,國家香蕉產業技術體系前首席科學家張錫炎教授的學生。前幾年,在“一帶一路”建設契機下,中國有關機構在柬埔寨成立了福地農業發展(柬埔寨)有限公司﹔李成梁現在的身份,是福地農場的基地總經理,也就是場長。福地農場就是在他手上從無到有、從墾荒到結果的。

福地農場位於距柬埔寨首都金邊7小時車程的上丁省,在柬最大水電站的庫區旁邊。 回憶兩年多前第一次到農場時的感受,李成梁用了“荒蕪”兩個字來形容。“農場比較偏遠,人煙也很稀少,剛開始建設時隻有我一個中國人和3名柬埔寨工人。語言不通,水電也不通。需要和外界聯系時,隻能爬到山頭上去找手機信號。”頭3個月,李成梁一個人住在場部的簡易高腳木屋裡,喝的是河水,用的是太陽能板發的電。主要道路和基建設施很多都被庫區蓄水淹沒,進出農場都十分費勁。

即使是現在,農場裡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參觀了李成梁在農場的“辦公室”。一幢小小的高腳樓裡,辦公桌與睡床擠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驅除暑氣靠電扇,睡覺的草席在晚上就寢時才會鋪上。記者問他,偏遠寂寞、條件差、工作勞累,能適應嗎?他很淡然地回答:“這不成問題。每天都很忙,白天工作,夜裡寫工作記錄、記賬、做計劃、看書學習,充實到根本沒考慮適應不適應的問題。主要是感到自己在不斷進步,很值得。”

當初,比條件艱苦更棘手的問題,是場區內侵佔土地、非法伐木、偷獵等問題嚴重。而這一切,都需要李成梁去張羅、解決。作為場長,面對著各種難題,李成梁隻能硬著頭皮上。道路不通,他就帶著施工隊去修路,必要時還要建涵洞、架小橋等,“硬是把一個農學專業的學生逼成了建筑施工工頭”。面對侵佔土地的當地無地貧困戶和盜伐偷獵的人,李成梁採取了“安置”的辦法,他代表農場與當地政府、佔地居民等進行了大量的協調溝通,就算有時出現氣氛緊張的對峙局面他也沒有放棄。后來,李成梁通過培訓佔地居民的工作技能,讓部分居民留在農場,為他們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既緩和了緊張局面,又為農場培養了當地農工。

李成梁所在的“福地農場”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現在種植香蕉6000畝、菠蘿2000畝,已初具規模,成為中柬農業合作的一張名片。在柬埔寨農林漁業部、中國檢驗認証集團的指導和幫助下,在福地農場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福地農業公司獲得了首批柬埔寨輸華香蕉注冊果園資格,農場生產的第一批香蕉已經出口到中國市場。柬埔寨香蕉生長在沒有任何化學污染的原生態土地上,灌溉用的是干淨的湄公河或內河水源﹔香蕉苗是由中國培苗專家領銜的科研院所培苗並提供的,採用的也是最先進的種植技術。因此,業內評價說,包括福地農場產品在內,“出口到中國的柬埔寨香蕉是真正的好香蕉”。

農場的發展也給當地農工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和希望。福地農場現有300多名柬埔寨農工,他們開墾土地、機耕修路、挖渠灌溉,以農場為家,場區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小聚居區,賣菜點、小超市等都發展了起來。相較於從前的“靠天吃飯”,現在他們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農場還為他們建了一些娛樂設施,未來還計劃建衛生所、支教中心等。當地農工們懂得了創造價值,也更有上進心。現在的農場就像一個柬埔寨小鎮,來自柬埔寨各省和中國各地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增進了彼此了解。

李成梁個人也在兩年多時間裡學會了柬語,開始時他“連比劃帶猜”,現在基本上能和當地人順利溝通了。李成梁在國內時就曾經管理過兩個農場,至於當初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他來到條件這麼艱苦的地方創業,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柬埔寨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等先天條件,農業是柬埔寨未來發展新的高地。我有幸來到這裡開拓和深耕這個行業,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當工作和個人興趣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外部環境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來到柬埔寨后,挑戰更大、責任更大,也更能鍛煉人”。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到柬埔寨與當地合作發展農業,教會了當地人農業種植技能,為當地創造了工作崗位。我們也將中國農業的發展模式、標准等配套體系帶了過來,幫助了柬埔寨的經濟發展,豐富了中柬友誼的內涵”。

李成梁已經成家4年多,妻子是一位美麗的俄羅斯姑娘,目前帶著女兒在俄羅斯居住。當初農場網絡信號不好,每次隻能趁進城的機會與妻女視頻“見面”。在柬埔寨兩年多時間,他隻去過俄羅斯與妻女相聚過一次。盡管如此,李成梁在柬埔寨農場工作,也得到了妻子的理解與支持,“不過以后還是會把妻女接到中國團聚”。

記者想起第一次與李成梁見面時的畫面:我們乘坐的車輛從公路進入農場路口時,皮膚黝黑的李成梁等在那裡,然后,沒戴帽子、頂著烈日的他騎著摩托車給我們帶路,一路向前。採訪結束時,對李成梁有了一定了解的我們想,在遠離祖國的地方拓荒、耕耘,李成梁收獲的遠不止是香蕉。

本報金邊9月10日電

駐柬埔寨記者楊帆 通訊員陳其生

(責編:何淼、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