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考得中規中矩答得平平無奇 誰在應付大學考試?

2019年09月09日08: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考得中規中矩答得平平無奇 誰在應付大學考試?

  按者編

  考試,向來是學生最揪心的事。對於大學生來說,成績怎麼樣,不僅僅代表學業水平,更是未來保研或就業的重要依據。為了得到滿意的成績,學生們不但希望老師能夠“劃重點”,還希望在判卷時手下留情……

  但對於老師來說,閱卷時的心情絕不是留不留情那麼簡單。近日,記者收到一位大學教授的來信,痛陳期末考試判卷時的“煎熬”,盡管已經經過一個假期的沉澱,但學生試卷中諸多跳躍隨意的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語言表達、邏輯分析,乃至考題下那大片“留白”,現在想來仍不免讓他一聲長嘆。

  這位教授所言是不是一個普遍現象?一紙試卷,又映射出哪些問題?又到開學季,希望今年的出題者、答卷人,都能為完成一份滿意的答卷下點真功夫。

  【讀者來信】

  一張期末考卷背后的沖擊波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 李名梁

  大學從教十余年來,每一個學期期末,我都會面臨一次較為嚴重的心理沖擊——經受期末考試判卷的“煎熬”。這份“煎熬”不僅有體力的考驗,更有心靈的拷問。幾乎每個學期期末我都要獨自批閱至少二三百份試卷,這些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期末考試作品”,不僅難見到讓人耳目一新的、認真漂亮的書寫,更多的是跳躍隨意的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語言表達和邏輯分析,甚至還有不少試卷留有大片讓人揪心的空白。身邊曾有老師告訴我,有些同學不會答題,就干脆在考題下的空白處畫一張笑臉,然后寫上一段夸獎老師的美言,好像是在取悅老師或是想要博得老師的同情,期望老師能夠“筆下留情”。

  眾所周知,考試具有其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導向、反饋以及激勵的作用與功能,是其他任何教學環節所不能替代的。期末考試不僅是對學生一學期以來各門課程學習情況的終結性考核與系統性評估,也是對專業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過程性檢核。一般而言,當前高校規定考核課程的總成績根據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綜合評定,其中,平時成績包括隨堂測驗、平時作業、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出勤情況等,期末成績就是期末閉卷考試卷面分數,兩者各自所佔權重在各校有所不同。但整體而言,大多數高校規定期末成績佔總成績的權重為50%∼70%。另外,有些高校還規定每門課程的期末試卷題目不得少於四種題型,題量適中,難易適度,應基本保証考生能在90分鐘內完成。這樣一來,很多課程的試卷題目無非就局限在名詞解釋題、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或計算題。學生也照此邏輯年復一年地去復習“應試”。在高校,還有一個不成文的“游戲規則”,任課教師會在期末結課時給同學們劃分一個大致的考試范圍,讓彼此吃一個“定心丸”。否則,同學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究竟復習什麼內容﹔任課教師亦會憂心忡忡,擔心考生“大面積地潰敗”,不及格率太高,不但影響個人教學聲譽,還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嚴重的,可能還會受到教學主管單位問責,甚至最終影響教師個人的年度績效考核與職稱晉升。

  如此看來,我們高校的課程考核還真不是僅限於一張期末考卷的問題那麼簡單。這背后不僅觸及高校師生關系、教、考、評、管問題,更是關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事實上,多年來我們一直倡導教考分離,呼吁把教學和考試分開,任課教師不參與所任課程的期末考試,包括出題、監考、評卷、登分和質量分析﹔而是建立一套包括試題庫、自動命題、閱卷、評分、考試分析、成績管理等各種規章制度完備的考核管理系統。大學課程考試也不能一味地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成績輕反饋,應調整到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評價內容全面化、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和過程動態化的綜合性評價體系。但是,現實中要構建科學、全面、合理的大學課程考試評價體系及其模式改革,高校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假期,山西某高校大二學生王力過得並不輕鬆,“有兩門考試成績一直沒出來,特別擔心過不了,因為最后兩道大題沒答,卷面分數肯定不夠,祈禱老師能把我的平時成績打高點。”為了這兩門成績,王力基本天天刷學校網站,也經常和同學們聊天“求保佑”,“還有幾天就開學了,馬上就知道結果了。”

  王力的同學劉正東告訴記者,“有兩次考試我預感要過不了,最后還特意去找老師求情,希望他手‘鬆’點,最后結果挺滿意的,都是60分,剛剛及格。”看著成績還沒出來,劉正東就勸王力,抓緊給老師發個信息,聯絡一下“感情”,說不定就能踩著線及格,“畢竟很多同學答得都不怎麼樣”。

  1、“不挂科萬事大吉”

  高校學生的考卷真的如此隨意,如此“不堪一擊”嗎?

  “無論在哪所學校,都有學霸存在,但實話實說,如果不是有保研等明確要求學分績點的目標,很多學生就是本著‘及格就好’的心態應付考試的。平時上課不聽講,留了作業從網上扒,考試前通宵復習,不挂科萬事大吉。”北京某高校學生朱文碩告訴記者。

  “很多課程的考試題目無非就是局限在名詞解釋題、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等等。”湖南某高校學生范暉是一名文科生,在他看來,文科類考試通常比較容易,“隻要你能把該記的知識點記牢,就一定能考個差不多的成績。尤其是后面的論述題,隻要你對這門課程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能夠把卷子寫滿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基本分數不會差。”

  “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語言表達和邏輯分析”,一位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師看到這句話后,又重復地念了一遍。“不能說很多,但確實有一些試卷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當學生們不知道該答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本課程的一些概念進行簡單羅列或淺層次分析,基本邏輯缺失,甚至還存在答非所問的情況。因為學生們都知道,隻要我答了這道題,老師多少都會給點分。”

  不過,也有一位高校教師認為,大學考試就是將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任務濃縮為一張試卷,“因此,老師出題往往比較中規中矩,而學生們也隻要將自己認為最正確的觀點寫出來即可,我們也不能要求全部學生都對某一知識保持最前沿、深入的理解。”

  2、試卷“平淡”誰負責

  那麼,面對一些“平平無奇”、難以讓人眼前一亮的答卷,我們要深思,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對此,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副教授莫蕾鈺認為原因有三:第一,現在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統一衡量標准﹔第二,學校規定使然,一些高校對課程考核不及格率有具體比例規定﹔第三,考研指揮棒下,學生功利心強,很多學生不重視與考研非直接相關的課程。

  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陳鵬分析稱,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有時為了整齊劃一地“規范”和管理的便捷化,會要求教師必須按照某些規定的格式、形式甚至內容進行考試,有時為考試制定了嚴格的程序,甚至有時對考試結果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我了解到有不少大學的教育管理部門會要求教師必須以某種形式進行考試,這樣便於最后的歸檔管理﹔有時要求學生的成績要呈現近似正態分布,否則就認為考試中存在問題﹔有時還會對教師的打分提出質疑,為了與他們的標准相一致,會要求教師把分數評低些或抬高些。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應付教學評估。”陳鵬說,“考試評價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應尊重教育教學規律、由教師主導來設置,應保証教師在專業領域內根據專業標准、學術標准和教學目標下的‘自由裁量權’。”

  “學生所答試卷較平淡,並不意味著考試本身有問題。”有專家表示,考試或許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但就目前情況,還沒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檢驗學習、督促學習、完成評價的方式。他認為,目前所看到的負面影響絕不是來自考試機制本身。

  陳鵬說:“考試和成績是學生和老師在知識傳播上的交匯點。對知識在教育過程、人生道路中作用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老師與學生、不同學生之間對考試理解的差異。但是有課程,便有考試,因為每一門課程都需要質量評價和效果檢驗,在方式和方法上進行創新還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讓考試考出真水平

  一段普通考試裡的小創新,令北京某高校學生王坤印象深刻。她告訴記者,上學期的英語聽力課程期末考試中,除了常規的英音美音之外,自己的聽力材料中還出現了日語口音,“雖然辨別起來的確有些難度,但是實際應用中難免會碰到這種交際情景,經過幾年的專業課學習,我們有必要鍛煉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考試很重要,但我們往往忽略了考試的意義。”王坤說,當我們僅僅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的話,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考試的意義是了解學生取得了哪些進步,了解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獲得了哪些‘增值’,在多大程度上有了‘增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發現學生哪些方面未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以便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的放矢的幫助。”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原所長謝小慶教授如是說。

  那麼,如何讓考試發揮更大的作用,讓考試考出真水平?

  在莫蕾鈺看來,對於考試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將考核分兩部分,基礎性知識部分設置國家統一的考核方式,規定一個本專業學生必須要達到的底線,若未達到則是基礎知識沒有掌握,“現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多,但多是碎片化的,很難連貫,所以基礎知識的系統考核依舊十分有必要。涉及創造性、發散性思維的非單一答案考題,則可以通過面試等其他方式自行靈活考核。”

  謝小慶強調:“知識性考試主要考查對特定專業知識的記憶,此類記憶性知識往往借助網絡搜索即可完成,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能力性考試則主要考查那些影響較廣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這種考試對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效果明顯。同時,能力性考試不易受到突擊備考的影響,能夠較准確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

  (本報記者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蔣佳倩)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